相傳每年農曆的十一月十五的晚上,子夜時分,走到屋子外頭,隻要天氣尚好,月亮都會皎潔的掛在半空。人站在月下,低頭看時,在這個人四周圍都不會有影子。一年裏頭,就隻有這麽一夜,這一時刻,人站在月下,一點影子也見不到,但過了之後,跟在你腳畔的影子又會再度漸漸的出現!
雖然一年隻有那麽個日子,但人生幾十年,起碼也有幾十個月當頭的時刻,何以偏偏民間就有那麽一句:人生幾見月當頭?
因為自古以來,華夏都主張以農立國,以至於大多數國民,千百年來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再說了,鄉村生活誰不是太陽下山就舉炊,然後上床睡覺?要子夜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對絕大部分的中國人來說,月亮當頭雖然年年有,但要爬起來去見月當頭,真不知區區幾十年寒暑的人生中,能有幾回?中國人對月亮有著極之難以形容的崇拜心理,中秋節與月亮有關,月當頭也是對月亮的一種歌頌;但是除了欣賞月亮的美外,還帶了幾分神秘,幾分詭異……
1961年,農業集體化,百廢待興。
話說在東北省遼陽縣有一處民風樸質的室外桃源,內中有兩個相互接壤的村子,挨左邊的那個叫秀山村,挨右邊的那個則叫秀水村,兩村加一塊兒,約莫二百來號人,所謂民以食為天,而鄉下人,當然是吃自己田地的老本了,平日裏,村裏人也就靠著家裏的一畝三分田吃老本,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這地兒確實偏了點,但也不無聊。因為每天隻要大家一幹完手上的活計,便一個個興高采烈的端著小板凳,在村裏的大槐樹下圍成一圈,曬曬太陽,磕磕瓜子,擺擺龍門陣,扯上七大姑八大姨,這家孫子,那家媳婦的,一天晃著晃著也就這麽過去了,琢磨著,這小日子過的,也還算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