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超級工業強國

第三章 秦家的難處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內的市場正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如此一來,國有企業在八十年代中後期陷入了轉型的困頓,生產的產品由於缺少競爭力賣不出去,外麵的欠款也由於多種原因收不回來,企業隨之江河日下。

等進入了九十年代,國有企業不適應市場經濟的惡果集中爆發,大量企業不是破產就是被兼並,被市場所淘汰。

像別的國企一樣,黃州機械廠現在已經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現在是一年不如一年,效益越來越差,武魁來到黃州機械廠後想著要大幹一番,於是就想從國外引進一條先進的流水線,用來提升黃州機械廠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那條西德的流水線需要兩千多萬,黃州機械廠的賬麵上隻有三百多萬,雖然有一千八百多萬的欠款沒收回來,但他們同時也欠著別人一千六百多萬的外債,也就是所謂的“三角債”,根本就拿不出那麽多的錢。

武魁之所以能在西德買下這條流水線,當然是古連城的大力支持,黃州機械廠是黃州的明星企業,古連城希望黃州機械廠能在他的任期內能重新煥發昔日的風采,成為河東省的龍頭企業,這將是他的一項重大政績。

趙東升這個時侯怎麽也想不到,正是這批被人們寄予了厚望的機器,後來竟然令黃州機械廠發生了一場“大地震”,引發了白克明和武魁的一場“血*拚”,使得張海山意外上位,執掌了廠裏的大權,也使得他的命運與張海山聯係在了一起。

街道兩旁低矮的建築、行人單調的服飾以及川流不息的自行車,騎著自行車行駛在大街上,趙東升恍惚之間仿佛回到了小時候的時光,心中感慨萬千,也不知道父母怎麽樣了,他真想放下現在的一切回家看看。

由於是星期天,公園裏人山人海,不少人是全家一起來的,一派繁鬧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