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鄭之我是鄭克臧

83.攤丁入畝?

“世孫,如今東寧一府二州兩縣三路安撫司共有百姓、官吏、軍將及明宗室在內十一萬一千三百七十六戶,計四十二萬八千四百五十七口,其中計征丁銀的青壯有一十九萬一千一百零五口,按一口一年兩錢計,可征銀三萬八千二百二十一兩。”時光如逝,轉眼已經到了十一月,好不容易忙完秋賦征計核對的戶部終於拿出了東寧的戶籍、田畝報表。“另核計田畝三萬八千九百八十七甲又四十三畝;其中糧田三萬七千一百零五甲又四十三畝,桑田一千八百八十二甲;糧田中文武官田四千一百零五甲又十七畝、宗室供養籍田九十三甲免征稅賦,再扣除新屯、移屯百姓免征之數,夏秋兩賦合征銀七萬七千六百八十四兩三錢四分。這些都是本色,若是加上折色和加征,本藩明年的算賦、田賦總計當在十五萬兩以上。”

鄭克臧一愣,這似乎跟他當初推算的不一樣?再仔細影響,折色、加征,他這才恍然,原來這才是大頭,不過恍然之後是深深的歎息,因為這十五萬兩的稅入可以肯定幾乎占到東寧百姓年收入的一半以上。

“百姓的負擔重啊!”鄭克臧感歎一聲,隨後問道。“城坊戶一年能收多少稅?”這其實是在問商稅幾何。“另外營盤田、鹽場及官中工坊一年可得多少收益?若是自明年起一概免去治下丁銀,會不會動搖本藩的財政?”

楊英眉頭一皺,之前正是鄭克臧親自否定了免征田賦的決定,而今又突然冒出來免去口賦,這算意思?拿戶部開心嘛?

然而鄭克臧的話他又不能不回,因此蹇著眉頭回答道:“承天府及二州兩縣現有的城坊戶和匠戶總數不過五萬餘人,其中又泰半或在官中工坊或在本藩商船隊中效力,少數車、牙、醫、媒、店、貨郎等不過一年繳銀五百兩。”

這個數字讓鄭克臧很是咂舌,可想而知台灣的社會已經從明末的資本主義萌芽一路退化到了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