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三娘一笑,今日本就無事,又加上得了五張絕美圖樣,心中高興,索性招了店夥計過來招呼生意,拉著陸娘子進了雅間裏,烹了香茗,與陸娘子細細道來。
還是太宗年間,曾家已逝的祖父曾正臣任尚書戶部郎中,一日伴太宗皇帝身側於上書房中議事,稟報去歲一年的財政收入,太宗皇帝因內帑充盈,極是高興,便顯擺國庫裏連穿錢的繩子都黴爛了,言下一副欣欣然的樣子,誰知曾正臣卻對曰:“一夜秋風雨,萬地遍黃金,聖上之財,未及江南一夜秋雨之為富也。”
太宗皇帝不解,問及原由。
時值江南大旱,江南夏收時便幾乎顆粒不收,雖宋國江南極是富庶,經此旱澇也幾近民不聊生,一直到了秋季,依舊幹旱少雨,若是秋時雨水充沛,多少農民將免了背井離鄉的苦楚。
太宗皇帝聽了曾正臣的解說,念他心係民生,極是感歎,滿庫銀錢,倒卻實不如一場大雨,更能叫百姓富足了,便賜了曾正臣“秋雨名家”這四個大字,從此後,曾家便被稱為“秋雨名家”一直傳到今時。
曾家人提起,無不深感驕傲。
其實,便沒有太宗皇帝手書親賜的這四個字,曾家在南豐城,亦是一方世儒名家,據說,曾家祖上,乃是孔子的門生曾參,曾家在士林中極負盛譽,一直被士人譽為聖裔,隻不過曾家自己謙遜低調,輕易不提而已。
且不說曾參後裔這種沒譜的事情是不是真的,但曾家滿門,個個飽讀詩書,曆代後人文名卓然於世,卻是無可否認的。
曾家人世代為官,在南豐縣,可算得上真正的名門世家,除了曾正臣官至尚書戶部郎中,曾正臣的父親曾伯興亦官至水部員外郎,都是三四品的大員,曾正臣那一代,曾家一門七個進士,到了他兒子曾不疑這一代,也是連中六進士,雖如今小的這一輩尚無人考中,不過觀曾家那幾個男兒,老大尚不顯,二郎曾子固十二歲便作《六論》,被世人譽為神童,深得當今兩位宰相並文壇領袖歐陽永叔的賞識,四郎五郎在縣學裏讀書,雖說才華不及兄長,可也是南豐城裏為人稱道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