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2月,大行皇帝駕崩,皇長子載淳柩前即位,奉先皇遺體於乾清宮,行大殮之禮。
以先皇遺詔,皇長子載淳繼位,授恭親王奕議政王、軍機處領班大臣,授鄭親王端華、怡親王載垣、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軍機大臣桂良、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尚書、軍機大臣裕誠四人為襄讚政務大臣。
翌日,內閣奉上諭,皇後鈕祜祿氏和懿妃那拉氏被尊為皇太後,鈕祜祿氏為母後皇太後,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後。
三月十五日,新帝在太和殿行即位禮,頒“恩詔”,布告天下,定國號祺祥,對耆齡百胤姓及孤苦無依者,賜帛賜米,以示加恩。
三月十七日,鄭親王端華等一班王公大臣上《奏請皇太後親操政胤權以振綱紀折》,請兩宮太後垂簾聽政。
見兩宮太後全無動靜,四月一日,禮部尚書、軍機章京肅順上折子稱,“正宜皇太後敷中宮之德化,操出治之威胤權,使臣工有所稟承,命令有所谘決,不居垂簾之虛名,而收聽政之實效。”
終於在四月十二日,內閣奉上諭,以小皇帝的名義發了詔書,“朕奉兩宮皇太後懿旨:見在一切政務,均蒙兩宮皇太後躬親裁決。惟繕擬諭旨,仍應作為朕意宣示中外,自宜欽遵慈訓。嗣後,議政王、襄讚、軍機大臣繕擬諭旨,著仍書朕字,將此通諭中外知之。”
……
這道上諭傳到密雲軍營,葉昭才總算出了口氣。
同樣是祺祥之變,這一世卻顯然沒有前世激烈,爭鬥的雙方誰也沒有吃掉對方的把握,一連串明爭暗鬥後,最後形成了一個妥協的局麵。
葉昭現在日子也不好過,京胤城禁軍虎視眈眈,曾經剿滅北伐發匪的博多勒噶台親王僧格林沁率蒙古八旗勁旅覬覦在側。僧格林沁雖說是忠於皇室,但若自己跟京胤城禁軍發生衝胤突,估計他多半會合同禁軍與自己開戰,畢竟真的衝胤突起來,自己好似更加名不正言不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