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熲帶著感慨和遺憾告辭離去,楊素將他送出府門,又回到書房,書房內隻有封德彝和元慶兩人,楊素立刻問封德彝:“先生剛才為何不讓我答應高相?”
元慶坐在旁邊的小胡凳上,他也想知道,封德彝為何不讓楊素答應自己拜高熲之兄為師,他當然知道不是因為自己想學武的緣故,肯定是另有原因。
封德彝陰陰一笑,反問楊素:“公以為聖上百年後,太子登基,會用誰為左相?”
楊素想了想道:“那時高熲是國丈,自然是他為左相!”
楊素忽然明白了封德彝的意思,楊勇即位,必然繼續重用高熲,那他楊素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可是....這和元慶有什麽關係?
封德彝淡淡一笑,“元慶是楊家美玉,是公之希望所在,安能讓他再為高家之徒?”
元慶也不得不佩服這個封德彝會揣摩人心,他竟看出了楊素和高熲的競爭之勢。
這時,元慶忽然有一種明悟,曆史上楊素之所以不遺餘力支持晉王楊廣,其中一個原因是他想取高熲而代之,而高熲已和太子楊勇結為親家,楊素在楊勇身上再無投資機會,所以才轉而支持楊廣。
恐怕楊素的這種想法的根源,就是源於此時封德彝的一句話。
這就是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沒有楊素的支持,楊廣根本就不可能登基,而楊廣不登基,最後也不會出現李唐。
楊素緩緩點頭,“你說得不錯,非常不錯,確實不能讓元慶為高家之徒,我差點一時失去計較,多虧先生提醒。”
他又看一眼元慶,疼愛地摸摸他的小腦袋,“看來祖父得給你另找一名師。”
封德彝看出楊素對元慶的重視,心中暗暗思忖:“須在此子身上下一番功夫。”
封德彝便又笑著建議:“相國,我認識一人,雖隻是一名低級軍官,但武藝超群,膽識過人,我推薦此人為元慶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