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雁營近千名團勇,會合了許多響馬子,在黃天蕩中設伏,布下了天羅地網般的殺人陣勢,這些人多是獵雁叉魚之輩出身,慣於施展埋伏手段,那片蕩子裏又是水草橫生,蘆葦茂密異常,滿目蕭蕭,遮蔽了潛藏的險惡殺機,水野之間荒荒冷冷,靜得出奇,在外邊根本看不出有絲毫異常。
到了拂曉時分,草尖上晨露未消,蘆葦深處的水窪子裏一縷縷薄霧縹緲,眼看太平軍就要進入黃天蕩了,張小辮急忙讓雁排李四留下調遣兵勇,準備伏擊粵寇,他則帶著黑貓,由孫大麻子和雁鈴兒兩個哨官跟隨,三人撐了一架渡水雁排,前往水沼最深處的“雁塚”。
那雁塚本是黃天蕩裏的一座土丘,後來被水淹沒,據說以前南北過往遷徙的候鳥群中,常有許多年老力衰,或是途中傷病難愈的,它們自知永遠也飛不到目的地了,隻好自行苦撐到雁塚上慢慢等死,直到斷氣之前都會抬頭望天,眼睜睜看著翱翔天際的同類,從來沒人知道-為什麽那些將死的候鳥野雁,都會停留在雁塚上。但雁民們自古崇敬義氣,延續古時舊例,從來不肯加害降落到雁塚附近的候鳥。
而關於雁塚,還有另外一個傳說,當然就連雁民中最年老的獵戶,也講不太清楚他的年代來曆,隻是一代代口耳相傳下來,說大概是唐朝末年,在五代十國那會兒,有個將軍被人害死在此地,蕩中的雁民們憐惜他死得壯烈,就在雁家上蓋了座低矮簡陋的土地廟,把將軍屍骨藏在其中,歲歲燒香,年年叩拜。
即便是冷廟泥神,受得香火多了,也少不得靈動起來,何況土地廟裏的屍骸,是個含冤負屈的武將,不知是不是那英靈長存不減,自從雁塚上有了這座“將軍廟”,土丘就開始下陷,最終沉到水麵以下,隨後天兆反常,有無數水鼠銜石投草,圍著雁塚構築起了一圈圈的堤壩,竟然綿延數十裏之長,將各條流入黃天蕩中的水係疏導貫通,養得蕩子裏水草豐足,旱澇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