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滎陽滎陽位於大運河通濟渠之南,沿運河而上,隻需經虎牢關、偃師就可抵達東都洛陽,不過數大水程而已。
滎陽因其地理位置恰好是黃河大運河和其他河流的交匯處,且有是曆代驛道的必經之地,故而自春秋以來便十分之興旺,乃是東西水運中心之地,其重要性緊次於洛陽。
隻要能控製滎陽地區,就可以長期解決糧食的供應問題,進一步擴展勢力,更直接威脅到了東都洛陽,甚至影響到京師大興和洛陽與江都這三大軍事重鎮的聯係。
可以說,滎陽的失陷,乃是關乎隋朝興衰的其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瓦崗軍從此有了根基,不在是流寇,可為一方之雄。
可這卻不是“大龍頭”翟讓的幸事,因為滎陽的奪得,大半功勞都在李密。
當時,隋廷派出了河南道十二郡招討大使張須陀為滎陽通守,率領精兵兩萬,迎戰瓦崗軍。
張須陀不僅自己武藝高強,號稱當世第一槍手,而且麾下猛將羅士信,秦叔寶,程咬金等俱是驍勇善戰的猛將。
翟讓心有退意,蓋因自瓦崗軍與張須陀交手以來,屢戰屢敗,將士皆有畏戰之心。
而李密卻力主迎戰,讓翟讓率主力正麵交鋒,自己則與四大屬下王伯當、祖君彥、沈落雁、徐世績率領千餘好手,隱藏與大海寺北的密林之中。
雙方主力接觸,翟讓大軍節節失利,退至大海寺,李密伏兵盡起,與翟讓前後夾擊張軍,張軍傷亡慘重。
李密更是親自出手,依仗其不世武功,擊斃張須陀。
此後,李密一戰成名天下知,威望之隆,隱然淩駕於“大龍頭”翟讓之上,翟讓無奈,隻得讓李密獨領一軍,因李密世襲祖上蒲山公的爵位,故號稱“蒲山公營”。
所謂天無二日,地無二主。
自此李密與翟讓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