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如願以償衝上了推薦榜,平生第一次呀,有了第一次,第二次還遠嗎?第三更送到,繼續求支持!)
今天是莫三娘的生曰,故而陳劍臣回家吃晚飯——禮物他早就買好了,一根銀簪子,製工不錯,雖然不是巧匠出品,但也算精致。
如今陳劍臣的筆墨行情見漲,在雪泥齋的寄賣作者行列中已漸漸闖蕩出了一些名氣,每一幅作品都甚為搶手。
在其中,他的那一首《黃昏》居功甚偉,帶來了不小的名氣。
名利名利,名在利之前。尤其在天統王朝這般的政治製度之下,聲名尤其重要。有了名頭光環,往往能事半功倍。故而為了清譽名聲,很多士大夫不惜一擲千金。
當然,筆墨搶手,也和陳劍臣本身的水平息息相關,他的字,經過長期持之以恒的練習,已漸入佳境,達到了一定的造詣。
他肯學,敢於創新,個人風格漸漸養成。
另外,陳劍臣每寫一幅字,內容或為斷章警言,或為詩詞名句。不同一般人寫筆墨,都按照四書聖賢書,抄上麵的言語。
這一點,非常不同。
可以說,他賣的一半是自己的筆力,一半卻是前人的才華。
兩者相得益彰,風格凜然。因此就算價格高些,人們都喜歡購買,而不會選擇那些平庸的筆墨。
筆墨的市場其實很大,很多家庭都會不時收購書法作品回去,或為附庸風雅,做裝飾;或為禮物送人;或者認為有收藏價值,存留起來,等以後該作者出名了,就能高價賣出去。
陳劍臣筆墨行情好,那李掌櫃自是區別對待,招呼得非常周到,一個勁地吹風,要他多寫,最好一天寫個十幾幅來,就能賺得缽滿盆滿了。
不過陳劍臣哪裏會聽他的這番言論?
書法筆墨,屬於藝術,不是抄書默寫,不能量產。若是為了在短期謀取利益,粗製濫製,那就等於是殺雞取卵,自毀前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