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這典故中,執著於唯物與唯心的爭論,在他看來,其實是有些寬泛的。
他寧願在很小的一個範圍中去解讀。他認為,於人內心而言:‘風動,枝動,心動’,代表了內心深處,不同的境界。。
真正的高深莫測的人,不為俗事所擾,自然可以做到五行皆空,萬事不留心中。。過眼之處,心如空,意如空,萬念不動。。這便是境界。
隻是今天,他向濟老提問,說出這個典故,卻不是想與濟老討論境界。
他是想讓濟老明白。。萬物皆在運動變化,前一刻與下一刻也截然不同。
一些大事,你不去說它,那大事會越變越小;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你隻要不斷地去說它,它也能越變越大。。
萬事存乎一心,身處高位,立意高,境界深,才是這世間的主宰。於具體而言,人情練達之處,方顯心智成熟。。
不管是風動,還是枝動,又或是心動,都有一個動與使之動的關係。。
使風動,使枝動,使心動。。。
風可以使枝動。。枝可以使心動。。心可動亦可不動。。
雖然林海錄現在還是占著絕對的優勢,但林海錄卻沒有那種萬物過眼,我心不動的境界。。
林海錄不過是凡夫俗子,坐在郡守的位置上,貪髒枉法的他,甚至連普通人的心境都不如。。可以使他心動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林子祥可以是風。。李家的事情也可以是風。。虞鳳是風。。流言是風。。一切皆可為風。。這些‘風’拂過枝頭,撩動林海錄的心尖,他如果真可以屏息不動,那倒不失為蘇三的一個勁敵了。。
“嗬嗬。。濟老也不用這麽苦心去冥想了。寧遠也不是一定要知道,到底是什麽在動。。。寧遠隻是想說:一動,則俱動。。林海錄並沒有那麽高的境界,他的優勢顯而易見,他的劣勢也同樣顯眼。。當外物足以擾動他心誌之時,他的錯誤也會接踵而至。。那時,你就會發現,事情其實也不會太難。。”蘇三打斷了苦思的濟老,稍稍地點了點自己的用意。。話說到這裏,如果濟老再不明白,也就隻能到此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