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虎一看,太子殿下身下是一副皮墊,不想這副原以為是裝飾用的“飾物”竟然有這樣的作用,太子的腳上還套著的那一副小巧的青銅物件,這兩樣東西結合起來,無疑能使騎士更加牢固、自如地控製住馬匹。
最初的馬鞍由亞述人發明的,不過比較簡單,隻是一塊軟墊而已。經過改進實用的是木製高橋馬鞍,最早是中亞遊牧民族發明的,沒有馬鞍的時候,在奔馬上射箭極為困難,因為騎手一邊要雙腿使勁夾住馬腹並保持平衡,一邊還要雙臂用力拉開弓並盡量使射出的箭命中目標,即便是自幼生活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這一作戰方式也是非常低效且難於實行的,這時候最好的辦法是停住馬射箭或幹脆下馬發射;當高橋馬鞍投入應用後,它給予騎手一個縱向的穩定作用,使其可以在飛馳時向前方射箭,但由於橫向上無有效支撐,朝左右方向甚至轉身向後射箭時仍然容易跌落,是很危險的。直至馬鐙的出現才改變了這一局麵。
馬鐙,騎馬時踏腳的裝置,懸掛在鞍子兩邊的皮帶上。有了它,騎兵可以解放雙手,更輕鬆的在馬上做各種動作,人類戰爭史才真正迎來了騎兵無敵的年代。據考證,最早的馬鐙發現於公元3、4世紀我國的北魏時期,馬鞍在我國可考證的朝代也要到東漢末年去了。對於商朝來說,馬鞍和馬鐙絕對是一個超越時代的“發明”。張紫星當時製作鞍鐙時,也是一時興起,不過今天帶出來展示出給黃飛虎看,卻是有刻意為之。
黃飛虎是將門世家,自幼從軍,精通軍務,略經解釋,便明白了鞍鐙的原理和作用,臉上頓時露出驚喜的表情,翻下五色神牛,朝他跪倒:“殿下所製的寶物若普及我大商軍中,當可將騎兵戰鬥力提高一倍以上,以後我軍再在對抗擅長騎術、遊擊作戰的犬戎軍時,當可大占上風,還請殿下恩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