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選完球員之後,喬就轉身離開了,沒有什麽豪言壯語,也沒有什麽特別交代,隻是說了一句“好好加油”,然後就揚長而去,留下七名球員麵麵相覷。
抬起頭來,陸恪打量著自己身邊的六名小夥伴。
三名進攻鋒線分別是波士頓大學的右截鋒安東尼·卡斯特佐(Anthony Castonzo)、喬治亞大學的左護鋒克林特·伯靈(Clint Boling)、賓州滑石大學的中鋒布蘭登·弗斯科(Brandon Fusco)。
三名接球球員則分別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近端鋒洛根·紐曼,德克薩斯基督大學的外接手傑瑞米·科利(Jeremy Kerley),阿拉巴馬大學的外接手胡裏奧·瓊斯。
在橄欖球選秀過程中,大學背景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教練和球探們需要根據過往戰績和表現來區分,目標球員到底是體係球員,還是能力球員。
所謂的體係球員,意思就是教練組的戰術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球員資深的能力相對普通;而能力球員則不同,即使戰術被識破,即使戰術被遏製,依舊可以憑借自己的能力取得突破。所以大學時期的教練和表現都至關重要。
但,這是局限於選秀之中。在訓練營裏,大學背景則是次要的,教練們完全是根據過去兩天半的測試和印象,隨機進行挑選的。所以,不經意之間,陸恪和洛根就再次重逢了,這是一個利好……嗎?
“叮”,腦海裏再次響起了聲音,特殊任務再次更新了,其中,任務要求這一欄產生了變化,關鍵部分用紅字字體標出,“傳球碼數,五十碼以上;傳球成功率,百分之六十;傳球對象,外接手胡裏奧·瓊斯,成功連線三次以上;戰勝對象,角衛理查德·謝爾曼,傳球成功兩次以上。”
換而言之,十檔進攻之中,陸恪至少有三次要傳球給胡裏奧,而且必須傳球成功;還有兩次必須戰勝理查德,讓外接手或者近端鋒在理查德的腦袋上完成傳球。即使陸恪想要充分利用他和洛根的默契,空間也著實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