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周朝的皇長子洛湮華被封為靜王,是在天宜十四年。那年洛湮華十九歲,已稱病兩年不曾出現在朝堂上,除了年節時不得不去皇城重華宮參加典禮,拜見天宜帝,他幾乎不會出現在任何人麵前。帝都洛城的住戶起先還記得他當初隨皇帝出行時玄衣白馬的風華,又想到他是皇後所出的嫡長子,地位應當不可動搖。然而皇後去世後,皇帝對他日益表現得冷淡疏遠,甚而不聞不問。有段時間,從宮廷到朝野,傳言紛紛擾擾,捕捉各種細節與蛛絲馬跡。有人說琅環皇後並非是因病去世,而是犯了重罪被賜死的;有的說皇長子當年必定曾嚴重地忤逆犯上,所以聖上才會下詔,將他原本的名字洛深華改為洛湮華,並且幽閉於靜王府中;還有人說,靜王深居簡出,名為養病,實是軟禁,聖上沒有頒下明旨,不過是為宗室保留一點麵子,否則,有幾次靜王生病,為什麽遲遲請不到禦醫呢。被皇帝所厭是一定的,但既不見其他的責罰,又沒有分封出去,而是留在京畿,不死不活地冷落著,就很耐人尋味了。然而這些也隻是沒有證實的猜測,宮闈九重,帝心似海,能窺到其中真情的人,不是死了,就是因為各種原因永遠不會開口。
仿佛為了證實傳言般,兩年後,天宜帝於太廟祭天,含章殿祭祖,冊立次子洛文蕭為太子,入主東宮,並大赦天下。靜王沒有在所有這些儀式上出現,也沒有任何反應,就像他並不存在一般。
又是幾年過去,靜王府清冷寂靜如故,沒有絲毫改變,隻是那兩扇緊閉的朱漆大門看上去是越來越敝舊了。而太子參政後,表現得精明嚴謹,在朝中贏得不少讚譽,所有人似乎都有意無意地忘記了,禹周朝還有一位皇長子,隻有在天氣和暖的午後或黃昏,從靜王府外經過的行人有時聽到牆內飄出的琴音,才會注意到,裏麵住了人,繼而想起,這裏的主人是一位封了王的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