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素被安排在了沈家的主宅的廂房居住, 然後講學時再經過月洞門到旁邊的書閣中去。
他隻打算住半個月便要回老家酸棗,因此講學的時間不能安排得太晚。沈霽跟沈億陸、閻舒報備之後,便開始張羅講學事宜。
看見她為此忙得不亦樂乎, 李雲杳道:“讓你讀書你總是提不起興致, 如今為了講學的事宜,你忙得腳不沾地倒也歡喜。”
“師祖講學這麽大的事情, 當然得我親自去操辦!”沈霽道。
李雲杳拆穿了她:“你隻是喜歡熱鬧, 覺得家中來了這麽多人,很好玩。”
沈霽:“……”
“罷了, 反正這次的講學,你我都能受益。”李雲杳最終沒有幹涉她的行為。
在講學之前, 沈霽也沒有閑著,有空就往王昭素那兒跑,偶爾請教問題,更多是向當事人求證一些外頭流傳的傳聞。
比如傳聞王昭素買東西從來都不討價還價,人家說多少他便給多少, 即使人家跟他說買貴了,他也不在意。
還有,他家有頭驢子, 經常被人借來使用,他很大方地借出去了。而每當他要騎驢子出門時, 都會先問仆人有沒有人來借驢子, 得到否定的答案後, 他才放心。
流傳更廣的是他曾經有一次將家裏堆積的名貴木材拿出來出來曬, 到了夜晚的時候, 就有小偷盯上了這些木材, 於是來盜取。他知道之後, 不僅沒有捉拿小偷,反而將這些木材丟出門外,讓小偷取走。小偷見了都羞愧不已,從此他家中再也沒有小偷光顧。①
王昭素見她八卦地問起,便反問:“你不讚同老朽的做法?”
“這不是讚同不讚同的事情,畢竟師祖的行為決定那是師祖個人品德的反映,別人沒資格也沒道理對此指手畫腳。”
“那換了你,你會如何做?”王昭素問。
“不好說,立場不一致,看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也不一樣。為富者,慷慨解囊是仁義;為官者,見不法之事而不予懲處,反而默認其作為,有可能會鼓勵了不法之事的發生,導致更多百姓受其難,是瀆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