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瑒一向生活得循規蹈矩。
這大概是家庭破碎給他帶來的不良影響裏, 最顯著的一條。
畢竟,這世界上沒有能永遠藏住的秘密,他父親不甘被拋棄, 捅了母親七刀後殺人潛逃的事情, 在那幾年裏, 一直都是附近鄰居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雖然沒有公開兩人的身份信息,但這起案件當時也算是景城社會新聞中, 討論度最高的一樁了。
學校裏有人議論,公車的電子屏上會滾動播放。
放學回家的路上,原本總喜歡給他遞些小零食、誇他可愛的婆婆阿姨,也一改往日的親近, 會在發現他的那刻忽然噤聲, 沉默地看著他,一邊把自家小孫女往身後攔, 一邊朝他擠出僵硬的微笑。
十二三歲的言瑒,已經可以充分理解這種回避行為的內核是源於恐懼, 但他卻想不明白其他人在恐懼什麽。
在他的心裏,母親是靈動明豔的,父親是溫和儒雅的, 他們的感情真摯又浪漫。
怎麽會到這一步呢?
而他們的事情, 又為什麽會牽連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呢?
言瑒想不通。
但當外界的質疑聲鋪天蓋地時,即便言瑒依然不認為自己有錯,也難免會感到心虛。
為了避免這種自我責難, 他隻能努力讓自己, 盡量去成為一個符合世俗標準的「優秀的人」——
陽光、積極、成績優異、喜愛社交, 張揚有活力, 但不會去做出格的事, 再有點正向的小眾愛好,如果還能保持一些有趣的小個性就更好了。
言瑒在周圍人的評價裏,逐漸修正著自己的對外形象,在日複一日的完善中,將「保持耀眼」練習成了,不需要觸發就可以自動運行的機製。
仿佛隻有這樣做,他才能有底氣,才能擺脫陰翳,才能在知道內情的人麵前,不被先入為主的偏見擊潰。
別人眼裏的言瑒,看起來並不內斂,甚至可以說是喜歡熱鬧、喜歡出風頭的,但也沒人注意到,他的所有張揚都有條明確的邊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