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山半山分開為兩條岔路,一條往北,一條往東,而戚逐和蕭陽月要去的東縣,正是要走往東的這條道。
村夫道:“大人,小民名喚傅郎,拙荊名喚高青梅,是渠州西縣柳橋村人。小民此行從西縣到北縣去,是為求大仙滿足小民一心願。”
蕭陽月望著那村夫,後又看了看站在一旁的戚逐,道:“繼續說。”
那名叫傅郎的村夫望向戚逐,後者朝他微微點頭,他這才麵露苦色道:“仙……大人有所不知,小民與拙荊已做了五年夫妻,卻……卻至今仍沒有子嗣,家中老父老母很是著急,在村裏也尋遍了郎中,都說我們夫妻倆的身子都沒有問題,就是不知道為何會懷不上孩兒。所以小民到北縣去,是為了求一道摩羅大仙的送子福諭,好讓小民年邁父母可以盡早含飴弄孫。”
戚逐也記得,他曾在官府關於摩羅教的卷宗中看到過,摩羅教一直宣揚諸如“大富大貴”“永葆青春”“求子求官”等法術,他當時隻當是無稽之談匆匆略過,想不到,這等言論在這窮鄉僻壤竟大有市場。
“原來二位是找大仙求子的。”戚逐回答,“正好我們也要往北縣去,不如二位與我們同路,路上也安全些。”
蕭陽月轉過頭看他,眸中顯然有幾分詫異,最終,他卻也沒有開口打斷。
夫妻倆自然是感激不已,現在天色已是不早了,他們手無寸鐵,若再遇到危險,恐怕就沒有如此幸運了。
戚逐走到蕭陽月身邊,對他低聲道:“閣主大人,我們不如分兩路,一路去東縣查那些物證,一路和這對夫妻去北縣,他們既然是摩羅教教徒,又要求子,那必定知道北縣專門用以教徒參拜和集會的地方,這不失為一個調查摩羅教的好機會。”
蕭陽月沉默片刻,後叫來白鈺,讓他帶五名近衛到東縣去,剩下五人則隨他與侯爺二人同那對夫妻去北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