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猊所言絕非虛假, 他的確生了病。
礦場因暴雨塌方,許多礦工遇難,更有數百人被困。
此礦是燕朝有史以來開采過的最大的一個礦洞, 資源極其豐盛,關乎國財運脈。
小皇帝對礦洞十分看重,將此重任交付給工部的文尚書。
工部與刑部往來甚密,這次派發去挖礦的工人多從牢房內調過去的死刑犯以及重刑犯。
這些犯人身份低微, 多又被判除死刑, 在礦洞幹最苦最重的活, 遭遇暴雨圍困兩日後更無人施援。
聽文尚書原話傳出去的執令是:不救,死了便死了,困死一批繼續從牢房調一批過去。
誰料困在礦場的刑犯從被困礦洞逃脫, 他們泡在全是水的礦洞裏整整三日, 又冷又餓,朝廷不派人救援他們引起暴怒,從礦洞出來後聯合重新調來的刑犯鬧事,在礦場中奪了利器打砸傷人,脅迫了一眾朝中官員。
兵部調遣兵將到礦洞鎮壓,刑犯數百人當場反抗, 不要命的刑犯和兵將打在一起,死傷無數。
又逢暴雨潑天,黑雲雷鳴翻湧。
先是聚集了數百刑犯和官兵的礦洞整個麵積全部坍塌了,接著發生山洪, 衝下來的洪水將礦洞淹沒, 山石滾落如雨, 天昏地暗, 偌大的礦洞儼然成為一座埋葬活死人的巨型墓地。
事故發生不過短短三日, 關乎燕朝財運命脈的礦場竟成為掩埋數百人的大型墓地,幾名官臣參奏,視為厄運與不詳。
小皇帝震怒,先罵了一頓文尚書居然在事發三天後才通報到宮裏,對其責罰減俸降職,又與在場大臣商議該如何挽救事故場地。
這份關乎國運的爛攤子,此時該由誰有那麽大的魄力接手。
礦洞沒有遇到天災與人禍成為大型墓地前,無論誰接手,辦好了都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是皇帝分發的香餑餑,仕途錦上添花。
此時卻攤上人為都無法製止的天災劫難,加上數百條人命的葬送,事發至此,無論誰接手,除非得到一個圓滿的結局,否則天子之怒不熄,臣子費力不討好,還要擔心自己觸怒皇帝,影響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