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我在北宋不差錢的日子

第19章 十萬貫

明遠在張載返回長安之前,仔仔細細地打聽了老師的生平。

橫渠先生張載,字子厚,祖籍大梁,生於長安府,後寓居鳳翔府眉縣橫渠鎮,才會與明遠外祖一家做鄰居,因此收下明遠做學生。

這位經學大師年輕時熱心軍事,曾經嚐試組織民團抗擊西夏黨項人,以報效國家。後來為一代名臣範仲淹勸說,棄武從文,研究經學,終成一代大儒。

張載終其一生致力於著書立說,教書育人。他在關中興辦學校,傳道受業解惑。明遠就是他離開陝西前往汴京之前收下的一名“小弟子”。

如今張載返回陝西,卻並不急於返回橫渠鎮,而是將在長安盤桓一段時間,為的就是驗收“教育成果”,檢查學生們的功課。

此外明遠還從薛紹彭那裏聽說了一些關於朝堂上的事——張載此次返鄉,與新君登基後,銳意變革,任用王安石,推行新法的事有些關係。

張載之弟張戩因任監察禦史,且激烈反對新法推行,被貶官外出。身在汴京的張載不願身處漩渦之中,因此辭官回鄉,但臨行前身體突感不適,遵醫囑在京中又多留了幾個月。

九月中,張載回到長安,在文廟中重開學堂授課,但因為精力的關係,不再廣收學生,但卻本著對弟子們“負責”的精神,要將明遠他們一一召集,考察學業。

於是明遠“不得不”去上學了。

這天明遠來到文廟跟前,等候拜見張載。與他一同在此等候的還有不少同門師兄。張載的弟子一向有長有少,年紀最長的呂大忠比張載自己的年紀還大,弟子中卻也不乏幾名如明遠這般年紀的少年,但總體以二十歲以上的中青年為主,多做文士打扮。

“據說會有一場考較。”

明遠身邊,兩名同門正在竊竊私語。

“這是自然的。老師兩年未回京兆府,最擔心的就是子弟們落下了功課,時常來信詢問的。景台兄,我聽說你半年前就開始溫書,想必早已胸有成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