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秋寺的黃牆翠竹是當地有名的景觀之一,寺院周圍遍植楠竹,寺中的菩提樹更是年代久遠,就算是在平日,遊客也不曾斷絕。
鬱弭和曾硯昭抵達長秋寺的時候,正遇上一位年輕的導遊帶著一眾約莫二十幾人的旅遊團隊聚集在寺院門外。導遊舉著傘,腰間背著一個擴音器,正扶著耳麥向團裏的遊客介紹長秋寺的曆史。
這座始建於南唐時代的寺院複建於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在中間一千多年間,因戰亂、滅佛等緣故,經曆過多次損毀,又再度重建。現在寺中天王殿的基石是宋初複建時的基石,也是整座廟宇年代最久遠的建築部分。
“長秋寺的中軸線上,除了有我們天王殿、大雄寶殿、菩薩殿等殿宇以外呢,還有一座千葉戒壇碑亭。根據碑上的文字記載啊,長秋寺在南唐保大四年初建的時候,曾有千葉戒壇,為天下僧人受戒。戒壇的位置呢,就在大雄寶殿的後方。”導遊一邊往台階上走,一邊介紹,“近兩年,經過專家們的勘察和研究,確認了當時千葉戒壇的確切位置,並且邀請了著名的古建築設計師、建築學家結合曆史文獻和寺院特點,對千葉戒壇進行重建。相信再過不久,我們就能夠在長秋寺重見千年前眾僧眾受戒皈依的場麵了。”
導遊的話音剛落,旅遊團中就有一名遊客不小心踢到了台階,趔趄得險些跌倒。
其他人紛紛朝他望去。
導遊也吃了一驚,笑道:“下雨天,石階滑,要小心一點。”
“導遊小姐,這個台階有多少年曆史了?”一個大伯問,“是宋代還是唐代的?”
“呃……”導遊答道,“現在山門前石階的部分呢,是明代崇禎年間複建時留下的遺物。”
長秋寺的山門與天王殿合二為一。
遇到陰雨的天氣,殿內光線昏暗,金身的彌勒佛雖笑口常開,在晦暗當中笑容也顯得僵硬,而兩側的彩像天王,麵部表情更顯猙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