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朔在林芝的正式工作是從一場義診活動開始的,和他一起的還有一位從南京到拉薩的兒外科專家,在西藏已經待了半年,他對楊朔說:“做好心理準備,這兩天人不會少。”
果然,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宣傳,病人們從各地聚集到這裏,有些天還沒亮就在醫院門口排起了隊,由於人手不多,他們采用了流水線形式的合作方式,楊朔在一線預診斷,先開相應的檢查單,根據檢查情況再進行分診,需要擇期手術的去看兒外專家,有些重症需要轉院的開轉院證明,內科方麵分為需要住院治療的立即收入院,也有一大部分隻需要開藥即可。
連續忙了三天,楊朔仿佛經曆了一場大戰,這天晚上他把自己攤在**和穆之南聊天:“唉,這邊還真是藥品種類太少,開這個沒有開那個也沒有,更離譜的是好不容易開到了一個有貨的藥,藥房告訴我不能用,過期了。”
“他們平時沒有這麽多病人,囤太多的藥很浪費啊,可以理解。”
“所以我隻能看看哪些藥有成人的版本,反複叮囑家長一定要按照劑量服用,但我心裏還是沒底,比如說正常的兒科藥是一包衝劑,成人是藥片,而且那個藥片每次隻能吃四分之一顆,真夠麻煩的。”
“不著急也可以和拉薩那邊聯係一下,調一批常用藥過去。”
“嗯,這些都好解決。”楊朔語氣一沉,“倒是有些病,拖太久治不了,很可惜。”
“是的,我之前在新疆那段時間也發現了,很多時候咱們說的早預防早幹預,可能隻是一句平淡的口號,具體實施起來真的有點難,他們好多都不怎麽經常去醫院,一到醫院就是晚期或者重症了,很可惜。”
“對,是這樣,而且我到這兒之後發現,他們對待疾病和死亡的態度也和我們不太一樣。”
穆之南和他打電話的時候,通常是在書房練字或者畫畫,這次也是一樣,但聽他說到這裏,停了下來:“怎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