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周老爺子和周長寧的判斷並沒有出錯,臨近半夜,其他人早已睡熟,周大新和周其光醒來替換了負責守上半夜的周三全和周成根,然而,這二人剛剛睡下沒一會兒,他們便聽到了從鎮口處依稀傳來的吵鬧聲。
他們所在的地方距離鎮口不遠,但是想要聽清楚鎮民們和那些兵丁在說些什麽,還是費力了些許,不過,經此一遭,眾人也都陸續醒來了,除了睡得格外沉的周長平以及另外兩家的兩個十歲左右的孩子。
“長寧,你怎麽看?這些鎮子上住的人能逃出來嗎?”周老爺子竟沒發現,不知不覺之中,他已經養成了萬事和孫子商量一二的習慣,當然,這個習慣也是在周長寧潛移默化地引導下才形成的。
二叔二嬸正在把晚上為了避免著涼而拿出來蓋著的薄被子收拾放回板車上,周長寧便把小堂弟接過來,抱在懷裏讓他接著睡,同時也沒忘記小聲回答爺爺的話:“兵丁雖然占了武器的便利,但是畢竟人少,況且,有頭有臉的大戶人家都逃了,大家也都不傻,自然明白這下上戰場就是去送死的,肯定會拚命逃出來的。
問題其實隻在於,他們之間會爆發多大的衝突呢?要是上升到動刀的程度了,百姓們還真不一定能敵得過,說不定咱們還得找幾個身手利索的過去幫一把呢。”
周長寧倒也不是“聖父心”泛濫,隻是,秦王這次命令的不合理之處相信隻要動腦思考一下的人都能看得出來,眾人也自然會順理成章地推論,秦王這該不會是被逼到絕境了,才想殊死一搏吧?然而,大多數普通百姓可不會想陪著秦王送命,同時,以小見大,征兵命令一下,秦王封地內想要逃走的人家隻怕是數不勝數。
而他們青石鎮上的人,雖然占了地理位置的便宜,使得那一批兵丁幾乎是最後才抵達黎縣的,但相對應的,他們這一行人啟程逃跑的時間恐怕也會比其他人滯後不少,要是能有桐鄉鎮的人一道打掩護的話,他們也就沒有那麽顯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