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 華夏受到國外流行音樂的衝擊,越來越多的華夏音樂人選擇放棄學習傳統且複雜的華夏音樂,轉而學習國外流行音樂。
學習他人優點、彌補自身缺點本是一件好事。
可許多華夏音樂人隻顧著一味學習國外流行音樂, 卻忘了華夏音樂的本。
華夏樂壇接二連三地推出“仿照國外流行音樂”創作的華語音樂,華夏傳統音樂、樂器、戲曲也不再像從前那般受華夏人民的重視。
在華夏年輕一代記憶中,純粹華夏風的音樂,不知從何時起,變成了“無法雅俗共賞的老古董”。每每打開手機音樂、聽到咿咿呀呀的華夏小調,總會讓他們感覺渾身不自在。
越來越多的華夏孩子學習的, 更多是從國外傳到華夏的鋼琴小提琴,天天嘴邊哼的也都是外文歌。
似乎外文歌是開放、活潑、現代。
而華夏傳統音樂則變成古板、封|建、守舊。
路任佳還記得,自己上次聽完一首華夏戲曲音樂,還是在她小時候、去爺爺家玩時, 和爺爺一起坐在收音機旁,聽著收音機裏唱著她聽不太懂、似乎有些無趣的昆曲。
《阿嬌》前奏輕啟, 柔柔的女聲唱著略帶活潑的小調,打破夜的靜謐。
女聲如同黃鸝般靈動。
路任佳本認為自己對華夏傳統音樂知之甚少、也沒什麽興趣。
可當小調響起時,路任佳瞬間被悅耳動聽的小調吸引。
她跟隨著《阿嬌》的前奏,一起進入主角阿嬌的故事中……
主角阿嬌出嫁前、音樂傳遞的喜悅,讓路任佳的唇角忍不住上揚。
阿嬌拜堂時,金屬錚鳴聲漸響,路任佳眉頭緊鎖。
而當聽到淒厲的一聲嗩呐劃破天際,炸響於她的耳畔——到處貼滿紅色喜紙的喜堂灑落一邊雪白的紙錢,阿嬌無力地躺在大紅色的喜袍間……
視覺聽覺的強烈衝擊,刺激著路任佳的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