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昌開國第三年開始便參照前朝選人用人的標準在各地舉辦科舉考試,朝廷經科考從全國各地搜羅人才,招入朝廷予以重用。全國十多所的貢院,應天城的這個江南貢院可謂是獨占鼇頭。百年間一共出了三十多個狀元郎,而其中有一半是從江南貢院的鄉試中舉的考生,後經了殿試被皇帝欽點的。江南貢院中任職的教官和學究們自然都以此為傲,覺得自己這裏人傑地靈,鍾靈毓秀。
孫硯清當年也是從江南貢院出去的,但當時的鄉試中他卻未很個很好的名次,隻勉強中舉得以進京參加會試。誰料,孫硯清後來竟然一路披荊斬棘衝入了殿試。殿試當日,皇帝讀了他當場寫下的文章後拍案叫絕,欽點為三甲頭名狀元,賜了遊街,好不威風。
消息傳到應天城貢院內,官員們又喜又憂。喜的是江南貢院再出一名狀元郎,憂的是擔心這被皇帝讚不絕口的狀元郎,當年在鄉試中怎會連個亞魁都未挨上,怕上頭注意到細查起來,會查到一些經不起查的東西。
好在這事情當年並未有人追究,官員們總算是鬆了口氣。
可誰知,過年前便從京城傳來消息,說當年的狀元郎要衣錦榮歸,被皇上親派回來此地做春闈的監考官。這消息可真是嚇得一幫老學究們好幾個晚上都沒睡好覺。
後又得知,狀元郎自己來便也就罷了,居然還把梁王給一道帶了來。搞得一時之間貢院裏人人自危,生怕是飛黃騰達的狀元郎要來問責當年的事情。
好在,經過幾次會麵。教官們瞧著那當年的狀元郎、如今的孫大人言談舉止間頗為正直,隻談公務,遍都覺得他並非那種陰暗記仇之人。
而那梁王,瞧著也十分麵善溫和。他說自己隻是恰好來應天遊玩,順道代表皇上來體恤一下應天城的各位老教官們。
老教官們倒也聽說過京城傳來的孫大人與這位梁王的風言風語,雖然親眼見到二人覺他倆大概也並非傳言中那種關係,但也知道了這位孫大人背後還有個王爺當靠山,更是不敢得罪懈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