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收藏天下

第六十八章 中秋的問候

掛了老高的電話,董凡突然發現自己剛剛那話還不是真的敷衍了。仔細想想,自己手上還真沒有什麽的黃龍玉,要是現在去讓虞玄給弄出來,也是不顯示的,也沒那個必要,現在看來隻能先用之前王德洋送給自己的東西了。

“嗬嗬,沒想到這王德洋幫我的好事還真不隻一件!”董凡想到這裏,笑著自語道。

在王德洋那邊董凡拿了兩塊黃龍玉的掛件,一個是龍形玉佩,還一個就是蟬掛件。

其實說起玉蟬,知道不知道的人都基本上見過樣子,特別的漢代的玉蟬,差不多大家都知道。

最早的玉蟬,那要屬新石器時代興隆窪文化(約公元前6000年)時期的文物,長3.2厘米,寬1.8厘米,1989年出土於林西縣白音長汗遺址。青玉質地,采用琢磨工藝製作,造型古樸。這也證明蟬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己出現,商代至戰國墓葬中常有出土,此時的玉蟬大多是懸掛佩戴用的裝飾品。

到了漢代,古人認為“生已為佩,死已為含”,所以出土的玉蟬也很多。

最為出名的玉蟬,那就要屬1974年江蘇省盱眙縣東陽七號墓出土的西漢後期的羊脂白玉,晶瑩潤澤。整個器體扁薄,兩眼外突,以漢八刀子法在正麵磋出雙翼,背麵琢出腹部,線條流暢、簡練,做工細致精巧,為漢玉雕蟬珍品。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漢八刀”,其實和田玉的硬度在6.5度,遠比硬度為5.5度的刀為高,不可能用刀刻成,它還是用“鉈具”琢出來的,而且也不一定是“八刀”,“漢八刀”隻是一個名稱,言其簡略而已。也許是東漢時期唅玉大量生產的原因,漢八刀的琢工極具特色,凡是真的“八刀工”,都是下“刀”既準又狠,起“刀”收“刀”,幹淨利落,而且多為“斜刀”,即一麵淺,一麵深。“漢八刀”是中國玉雕技法中十分有特色的技法,是葬玉文化帶來的產物。但隨著葬玉文化的衰落,這種技法後來也不再采用。後世雖有造假玉的不法之徒加以模仿,但終因脫離了那個時代,缺少神韻,加之作偽者的功力不逮,琢不出那種氣勢,總要留下許多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