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如果何進隻是一無謀屠夫,那麽當世精英,如袁紹、袁術、曹操、陳琳等出入大將軍府,奔走效命,到底是幾個意思?是去拍屠夫馬屁呢?還是去臥底的?
果真如此,動輒群體拍馬或用間者,難道會是什麽好人?
總之,朝堂上三方勢力爭執了一個多小時,也沒有爭執出結果來。以袁隗為首的文官勢力,想借此機會擴充勢力,特別是讓盧植離開監獄,重列朝堂。但在此問題上,宦官勢力自然始終不肯退讓、極力反對,外戚勢力表麵中立,實際偏幫宦官勢力,而漢靈帝為了自己的麵子,也沒有讓盧植回來當官的意願,最後文官們也隻好作罷。
一個多小時後,會議終於從一開始就被袁隗帶歪樓的境地糾正了回來,靈帝要求大家推薦能帶兵打仗、鎮守一方、抵抗侵略的將帥之才。
看到一個個積極地推薦自己的親信,靈帝在何進的建議下,宣布了推薦紀律:主將戰場逃跑者斬!推薦者同罪!戰敗者追究責任,推薦者同責,而且將此寫入聖旨!同時,要求推薦者當場寫推薦奏章,並將本次的推薦奏章封存。
一下子,剛才還猶如菜市場小販般,此起彼伏的吆喝聲,一下子都安靜了下來。
但大漢畢竟是大漢,一個即使四分五裂、斜陽末路時,依然能將北方遊牧民族打得不敢輕易南顧的強大朝代。直到晉代的君臣一再作死,才耗盡大漢最後的元氣,任由五胡亂華,讓華夏走到亡族滅種的邊緣。
故有漢一朝,從來都不缺一不怕死、二不怕罰的大臣。無論是文官陣營,還是宦官、外戚陣營,都有人一臉悲壯地走向小太監們準備好的桌案,開始寫舉薦奏章。
經過奏章舉薦、現場討論、靈帝拍板,三方陣營最後達成了妥協,發布了任命詔書。
“任命都鄉侯皇甫嵩為左將軍,率北軍五校(含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可自行招募精壯,兵進雁門強陰、平城,抵抗魁頭率領的鮮卑王庭300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