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巴赫平均律》。”梁琇一下就認出了這熟悉的旋律。
在德國時,她哥哥梁璈用平均律練過小提琴。德國是個盛產偉大音樂家的國度,老百姓也熱愛音樂。梁琇一家人搬進租住的房子時,房東太太為了租個好價錢,在屋裏留了不少東西,其中就包括一台唱機。
和秦定邦的這台比起來,記憶中的那台,簡直是件老古董。但是古舊並不耽誤它讀出那些老唱片裏記錄的音符和旋律,讓時而悠揚婉轉,時而鏗鏘有力的曲調,填滿那所房子的每個孔隙。所以說,在德國的幾年,他們兄妹倆都受到了很好的音樂熏陶。
尤其梁璈,對西洋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德國戰後不久,《凡爾賽條約》壓得德國人喘不過氣,經濟凋敝得厲害,一塊銀元在德國換算的購買力驚人。所以梁平蕪隻花了一點錢,就能請到一位音樂老師來教梁璈拉小提琴。
哥哥是真喜歡小提琴啊,沒事就在家練。剛開始學時,聽起來分明就是在鋸木頭,吱吱嘎嘎,讓全家骨頭發麻,都被吵得不行,但也都不忍心去傷害他的熱情。哥哥堅持練,他們堅持忍。
時間一點點過去,哥哥的小提琴拉得竟然非常像樣了。梁琇親曆了梁璈如何把斷斷續續的鋸木聲,變成優美連貫的巴赫平均律。
就是她現在聽到的,熟悉的旋律。
“怎麽講?”秦定邦輕聲問道。其實他並不關心“八赫”還是“九赫”,也沒覺出有多好聽。梁琇聽得津津有味,他看著梁琇就夠了。
梁琇想了一下,認真道,“巴赫是西方音樂史上極為重要的音樂家,開了很多先河,對他後麵的音樂家影響非常大。他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就是咱們現在聽的這個,是鋼琴音樂創作的典範。在德國那陣,我哥對這個感興趣,還用小提琴練著拉平均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