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那幾位官員指出明安公主在哪輛車上,黨務禮已經越過他們,徑直走到前麵,對著馬車高聲叫道:“本官大清國永陵總管大臣黨務禮,還請朝鮮國明安公主與崔判書下車一見。”
黨務禮說這話時,神情很是倨傲,象征性的禮節動作都沒有做,而且說得話很是有些無禮,聽上去一點也沒有尊崇明安公主之意。但那幾位盛京將軍府和都統衙門的官員卻好像司空見慣一樣,沒有對黨務禮的舉動做出一點非議,就連那些已經下車的朝鮮使團成員聽到後,也未在臉上顯示出對這話有什麽不滿。
其實黨務禮之所以這樣,隻因為這個使團並非是出使正團,而是別團。清廷禮部與理藩院呈請皇帝批允的屬國使團來訪折中,曾明確規定朝鮮與其他屬國每年要派出五趟使團進京,即萬壽、中宮千秋、皇太子千秋、冬至、元旦,但實際上中宮千秋與皇太子千秋之進賀使並未派行,所以除了三大節使加上年貢使,各國來朝的使團固定為每年四次。正使的使團規模通常很大,總人數少在200至300人,有時達到400至500人之多,使團中地位最為尊貴的官員是“正使”,即朝鮮國王的私人代表,清廷根據正使的品秩高低來決定整個使團的接待規格,並嚴格執行,不能有一絲錯漏。通常由“大君”領銜的朝鮮使團是最高規格的使團,因為大君的身份通常都是朝鮮王室的男性成員,不是王子就是王弟,其次是“駙馬”等王室宗親“有君號者”,再次是“閣老”即議政府大臣,最後則是各曹判書(尚書)。
不過朝鮮與其他各國卻不一樣,他們除卻每年向清朝派出四次固定使團外,又額外增設了“別使”,也就是因為某些特殊事情臨時派出的使團。此次來永陵覲見康熙的使團就屬於別使,雖是奉康熙之命前來,但卻不在正使規格之中,也不牽涉國事,所以規製是最低級別的。黨務禮是正三品的官階,朝鮮國王在規製上相當於清朝的親王,但也隻限其本人,其他王室成員來訪最高規格不過是按正三品接待,以下人等則依次降品,以顯示宗主國與臣屬國的等級差距。明安公主雖然在國內貴為王妹,但到了清朝卻隻能按崔秀林所享受的規格接待,大抵等同於四品官的接待規格。如此一來,黨務禮大咧咧的讓明安公主與崔秀林下車的舉動就並不違製,那些清朝官員和朝鮮使團成員當然也不會對此感到奇怪或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