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分愛

9、青花瓷

【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

那一年春來得遲。立春趕在正月裏,春寒料峭,而城中人家已開始準備春盤。

錢夫人盧氏來到女兒的房間,接過小鬟奉來的碧澗茶,約略吃了兩口便道:“阿槿,我看今年還是準備春筍、蘿卜、蔞蒿、水芹、碧蓼幾種,隻是該擺成什麽樣式,你也想一想。”

槿娘披了一領藕絲色對襟夾襖,露出底下一截白紗挑線鑲邊裙,獨自對著棋盤,手裏是半卷棋譜。口裏雖已應了母親的話,卻依舊是一副思量沉吟之色。

盧氏望一眼女兒又道:“前番你做的薄荷切很好,不如再製一些,一並盛在春盤裏。”

槿娘心思仍在棋譜上,隻答:“但憑母親吩咐。”

盧氏一邊歎息女兒的癡怔形容,一邊又緩緩盤算:“你嫁到孫家的大姊剛差人送來了一籃鰣魚,你看回些什麽好?”

槿娘聽了“鰣魚”二字忽而抬頭:“鰣魚好啊,隻去腸別去鱗,入湯鑼,以花椒、砂仁、醬擂碎,以水酒、蔥拌勻其味,蒸熟後再去鱗,滋味鮮美。”

盧氏到底哭笑不得,擱下茶盞起身奪了槿娘的棋譜,拋在榻上:“成天盤弄這黑白子兒,聽說城外梅花山的梅花開得正好,還不如去看花。”

槿娘也回過神,索性引袖朝棋盤上一掃,瑪瑙玉石琢成的棋子滴溜溜散了一盤,她抱著母親胳臂撒嬌輕笑:“娘說得甚是,我們準備了春盤就去看花。”

所謂春盤,便是葷素搭配、精整細致的一份時鮮,自做自食之外,並饋贈親友。上溯東晉至於時下,早已成為初春風俗,春光尚未潑灑,春意已足了十二分。

盧氏惦著看梅這樁事,一心想著女兒不能總悶在閨閣裏,出去接接地氣、感受四時之景的更迭才算不辜負芳春。槿娘已經十五歲,正是女孩兒最好的年齡。自己像她這麽大時,成天尋思著如何玩耍,春天要鬥草,夏天要觀螢,秋天要賞葉,冬天要尋梅。淘氣固然歸淘氣,也沒少叫爹娘斥責,卻生了一副活潑天然的心腸。槿娘兩歲能頌詩,六歲能吟句,長到十歲,對著滿庭落花竟要感慨落淚。外人紛紛讚美錢家女公子的早慧聰穎,盧氏卻不喜歡。早慧未必多福,況及笄之歲的槿娘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日後家務瑣碎絕非沉迷詩書的女孩兒可以想象。所以得了空兒總要拉槿娘到院子裏走一走,或趁夜色引頸看漫天星子,或在藤花架下刺繡,或端半碗魚食到池子邊喂錦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