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思這個故事的時候,麵對科學家與樂手這兩個在感性和理性層麵產生極端衝突的設定,我嚐試去尋求二者之間的共通點與平衡點,最終寫下了兩個命題:天賦與規律。
大概每個人小時候都有過關於天才的幻想,高智商、超能力,抑或隻是和別人有的一點不同,在天馬行空的想象中,堅信自己會成長為不一樣的大人。
但漸漸長大之後,發現那點不同之處也沒什麽了不起的,在生活麵前不堪一擊,並且維持那點不同反而會被丟下或排斥。於是嚐試著向世界妥協,藏起天賦,先成為一個被接受的人。在群居的社會當中,“合群”往往比“成就”更重要,更何況沒有人能夠摸得清那點天賦是否能夠支撐自己成為不一樣的人。
在書寫這個故事裏那幾位天才時,我一直在思考,天賦是什麽?真正的天才是什麽?是僅僅擁有一些與生俱來的才能就足夠了嗎?越思考越演化成了“傷仲永”那樣老生常談的話題,我想天才實際上就是天賦加之無數倍的堅持與努力。我相信“天賦”是一種消耗品,當它被久置不用,很快就會過期蒸發,如一縷青煙一般四散無蹤。就像小時候非常擅長畫畫的孩童,若你強迫她放下畫筆好幾年,再拾起時必然已經一竅不通,作品與從前相比則是雲泥之別。
因而我想,世間每一位仍在堅持著自己某一些不同之處的人,都可以被稱之為天才。不必要功成名就、不必要所有人都見得到他們的所為,因著在這世間與洶湧而來的同化與未知作鬥爭已然是非常艱難的事情,而那些天才竟然獨自戰鬥了這麽這麽多年。
故事裏的溫行止,也是一位向往星空的孤獨少年。我想,用白鶴林先生的詩句形容他最為合適:“從童年起,我便獨自一人照顧著曆代星辰。”我們所見的星空孕育了太多,從最基本的碳原子起,到構成我們身體的無數元素,全部來自於恒星大爆炸,來自於我們從兒時起就仰望的這片星空。因而每當有什麽非常艱難的事情或情緒橫亙在我眼前時,我常會安慰自己說,沒關係,我們隻不過是星星的孩子,和植物、微塵沒什麽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