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人生是一種承受

17歲的一場憂傷

那一年,他隻有14歲。但在這個偏僻的山村裏,人們仍然還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4歲的他已經算是一個大人了。

那時的他,高高的個子,清秀的麵龐,時而會有些扭捏,一頓至少要吃兩大碗米飯,一雙堅毅的大眼睛炯炯有神。他是家裏的長子,已經成年,自然而然的,也是約定俗成的,他的前途基本也已經確定了:他將是父親事業上最重要的助手,而以後,也會像他的父親一樣成為一個會做生意的農民,甚至有可能成為大家眼中公認的“能人”,在這三裏五村的地方,獲得普遍的尊重,與此同時,娶一個山歌唱得最好的女孩,再生幾個娃娃……

他雖然不甘心,卻也擋不住這股時代大潮流,在家人的逼迫下,開始本本分分地當了一個農民,隻是在幹活之餘再讀書。農活雖然很繁忙,但隻要想辦法,總是能擠出時間看書的,看完家裏留下的書,他就四處去借,三裏五村借了個遍。什麽傳奇故事、章回小說甚至連族譜,他都找來看。

上山砍柴,偷偷帶一本《四十八將鬧東平》進山,一鼓作氣砍好柴,然後爬到樹上去看書,直到看到掉下來,不是書掉下來,是人掉下來;去河邊放牛,貼身口袋裏裝一本《三國》,把牛往樹上一拴就坐在一塊大石頭上看書,直看到憋不住要去小便了,才忍不住把書放下,再順便把牛換個地方。農忙的時候,早晨耕田,中午挑糞,晚上再讀書。

他讀得很認真,最開始讀書的時候,對一個成語都充滿敬仰,以至於每看到一個成語都要記錄下來,在心中琢磨好久。以後的人們說他善於提煉警句,便是從這裏開始的吧。

書看多了,一種孤獨、抑鬱的氣質在他身上開始形成。在熱鬧的世界裏,在繽紛的大自然中,他成了一個孤獨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