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整個棉渚戰場,棉渚陣線正在不斷地向中央收縮,北麵是由車宣和白裏定率領的大軍進行衝殺,西麵是嬴牧的牧字營和以前騎兵,東麵則是由白休率領的一萬秦軍鐵騎。
阻力最大的便是白休所在的東麵,犬戎人在這個方向上整整投入了近兩萬的騎軍和五千步軍,北麵布置的則是一萬騎軍,西麵因為有糧草,布置的則是五千步軍和五千騎軍,中軍大帳約莫還有萬餘騎軍。
如此算下來,犬戎在棉渚突入的兵力則有三萬五左右的騎軍和一萬左右的步軍,若是算上已經被他們吃掉的一萬五千騎,棉渚戰場真正出現的便是五萬騎軍。
不管這些騎軍是否精銳或者說就是牧民,但是他們的人數足夠多。
由此就可以看出,犬戎是將涿原和渭源方向的大軍調到棉渚,大有與秦軍決戰的態勢,這也說明,前期的戰略定位出現了失誤,嬴勝的陷陣營反而全部調往了涿原方向,整體來說,也算不得太虧,涿原方向和渭源方向的兵力空虛,反而給了嬴勝可乘之機。
一旦棉渚前線得勝,那麽就不會再有涿原戰場和渭源戰場,反而隻剩下了犬丘戰場,如此一來,就可以大大的節省了行軍時間,同時也加速戰爭的結束。
再看如今的棉渚戰場,目前而言,最輕鬆的應該是嬴牧方向的戰場,兵力布置最少,但是他的人也少,反而不輕鬆。
其次便是車宣與百裏定山方向反了,基本達到一對一的作戰,殲滅犬戎北麵兵力是早晚的事情。
戰事最膠著的是東麵,一萬對兩萬五,優勢自然在犬戎一方,但是秦軍勝在戰力強勁,所以雙方才會陷入膠著的狀態。
反觀中軍大營的五千犬戎騎兵,仿佛沒有任何要動的意思在裏麵,就連和嬴牧對戰的三千騎兵原本是屬於後備兵力,而且還是犬戎最強的八千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