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娜睜開眼睛,窗簾是熟悉的,是一塊用了十幾年的藍色印有竹子的薄薄的布,早晨的陽光透過窗簾,屋子裏已經很亮了,“家”卻已經變得很陌生了,家具大多是舊的,但房子卻是新的,樓下車輛的聲音也是新的。
這是雲娜父親的單位蓋的商品房,本單位員工可以優惠價購買一套,上次回家,這兒還是一棟搭滿腳手架的磚牆,遠遠看去,讓雲娜想到了纏滿繃帶的病人,這次回來,便已是裝修一新的家了。
起來後,雲娜也有些興奮地走走看看,多了個衛生間和廚房,這是母親最大的開心,以前住平房,沒有衛生間,總是在走廊上放個臉盆架,備個水桶,廚房裏也有了潔白的瓷磚台麵和煤氣灶。
早飯是典型的家鄉口味,小籠包配雞湯豆腐腦,這些在上海是難得吃到的。
新蓋的樓,站在陽台上看下去,樓下便是馬路,這條路剛修了沒幾年,尚不是太熱鬧,但也已顯示出這套房的不足了——車流聲與講話聲太嘈雜,小城的人又習慣大聲講話,站在樓上便能將樓下大嬸聊天的內容聽得一清二楚。不過這個小城剛剛開始房產開發,居民對於居住環境還沒達到那樣高那樣細致的要求。
另外一麵的書房,窗下便是用圍牆隔開的師範學校的操場,一到下課時間,學生湧上空地,便如炸了鍋一樣地吵,這時唯有慶幸夜裏是不用上課的,百多米長的圍牆上被人掏了個洞,便如肚子上開了個口子,學校裏的五髒六腑便直對著大馬路了。隔壁那棟樓便是學校的保障房,有不少貪方便的教職工便從洞中穿過去學校上班。
這是一所中等師範學校,在教改前存活了幾十年,為全縣及附近許多縣輸送了不少小學老師,也承擔過民師轉正的培訓工作,是這所小城唯一一所中師,以前雲娜家就住在學校另外一側的一個大雜院中,因此,她從小就對這所學校特別熟悉,這兒留有她太多太多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