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柴仕胡等人熟悉了道路的修建方式之後,秦川命他將人分散,分段同時開工。
不然一兩處工地,怎麽容得下這麽多的饑民?
之前秦川在長安城外的二十多萬饑民中,以“十戶互保”之法,建立了基層組織。
現在他以柴仕胡手中的技術工人為骨幹,暫時分為了十五段,每一段最多可招募一萬饑民參與道路修建。
秦川命掾吏手持名冊,仍照原來“十戶互保”的人員,按保分配,把這些饑民分別調入十五段分工地之中。
這些進入工地做工的饑民,有的進行土方開挖,有的參與路基鋪設,有的前往道路附近進行石料的開采和破碎,這些工作都不需要新的經驗,隻要有人安排,就能立刻動手。
柴仕胡最初召集來的那些骨幹,則主要領著人從事路麵的鋪設工作。
絕大多數有勞動能力的饑民,都參與到了工程之中。
留在粥棚外等著救濟的,除了極少數懶漢,剩下的都是缺乏勞動力的老弱病殘,總計還有六七萬人。
對於那些不肯出去做工的,秦川也沒有強迫。
反正留在長安城外也不至於餓死,隻是每天僅有一碗稀粥吊命。
而要是去報名參與道路修建,則每天最少可以領到半鬥糧食;若是識字或有其他勞動技能,報酬還會更高一點。
秦川將主要的力量,投入到了從長安往西到秦倉的這一段路。
他準備從秦倉道攻取漢中。
現在三輔之地糧食奇缺,就算搜刮了豪強富戶,所得之糧也不足以支撐到收獲季節。
距離關中最近,而又有糧食可以提供的,就是漢中了。
至於河東、弘農等地,需要供應附近漢軍,糧食也極為緊張。
涼州和並州的話,當地的羌氐匈奴和鮮卑等部族不添亂就是好事,搜刮糧食現在是想都別想。
更遠一些的汝南、兗州,別說現在還沒有拿到手裏,那些地方的軍閥本身就窮兵黷武,加上之後同樣會受蝗災影響,照樣會陷入饑荒之中,為了糧草去攻打,隻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