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7年農曆九月,王陽明被明政府起用,討伐思恩(今廣西武鳴縣北)和田州(今廣西田陽縣北)。啟程前,他的兩位弟子錢德洪和王汝中舉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辯論的內容就是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汝中以為,這四句話前後矛盾。
錢德洪對王汝中的懷疑精神大為驚異,擺出一副熱情的姿態向他討教。
王汝中毫不客氣地說:“第一句,無善無惡心之體,既然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的,由心而發出的意也應是無善無惡的。意既然無善無惡,意所在的事也必是無善無惡,那良知還做什麽裁判?何必還要去格物?所以後三句是廢話。”
錢德洪不語,王汝中更來了勁:“如果意有善惡,良知要做裁判,在良知的指引下我們去格物,那就說明心體還是有善有惡的。這樣的話,第一句話就是錯話。”
錢德洪語重心長,拿出看透世事的長者對無知少年教誨的語氣:“你呀,看歪了。心體是天命之性,原本是無善無惡的。可是,這顆心會被外物所沾染,外物一沾染,心發出的意自然就有了善惡。但心體仍知善惡,所以我們要為善去惡,為善去惡的目的就是恢複那心體。”
兩人各執己詞,辯得不可開交,隻好請王陽明來裁奪。
王陽明聽了二人的見解後,說道:“兩位的見解恰好可以互為補充,不可偏執一方。我開導人的技巧有兩種:資質高的人,讓他直接從本源上體悟。人心原本是晶瑩無滯的,原本是一個中和。資質特高的人,隻要稍悟本體就是功夫了。他人和自我、內和外一切都透徹了。而另外一種人,資質較差,心不免受到沾染,本體遭蒙蔽,因此就教導他從意念上實實在在為善除惡,待功夫純熟後,汙穢徹底**滌,本體也就明淨了。王汝中的見解,是我用來開導資質高的人的方法;錢德洪的見解,是我用來教導資質較差的人的途徑。兩位若互為補充借用,那麽,資質居中的人都可被導入坦途。若兩位各執一詞,在你們麵前就會有人不能步入正軌,就不能悟透真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