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內供奉著許多佛像,正中的一尊高約10米,其大小造型與敦煌莫高窟中的佛像極為相似。歲月的滄桑早已經洗去了寺院昔日的輝煌,留下的隻是塵埃與殘破。
苗君儒從石碑後出來,雙手合什跪在巨佛麵前,口念佛心咒。他身邊的那根定海神針突然放射出炫目的光芒,從地上直立起來懸浮在空中。
在僧人骸骨的旁邊,還有十幾具骸骨,有些骸骨七零八落,骨頭呈不規則形狀的碎裂,也不知道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其中的一具身上穿的,竟然是金黃色的繡龍袍。
交河故城,當地人稱“雅爾和圖”,意為“崖兒城”。位於雅爾乃孜溝村的兩河床之中。因為兩條河水繞城在城南交匯,故名交河。《漢書·西域傳》中說:“車師前國,王治交河,河水分流而下,故稱交河。”這說明交河故城就是戰國時期一個被稱為車師的民族的“國都”。交河是車師前國國王的治地,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是車師前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最早就設在這裏。
交河故城的建築年代距今約2000~2300年。故城由廟宇、官署、塔群、民居和作坊等建築組成。這座古城幾乎全是從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這種建築方式被稱為“減地留牆”,最高建築物有三層樓那麽高。由於幹旱少雨,經曆了這麽長時間後依然保存著。
整個交河故城形同一隻朝向東南行駛的大船,又像一片隨風飄落的柳葉。城中有一麵積5000平方米的大寺院,在它的東麵和南麵是居民區和官署區,西麵和北麵為小寺院和墓葬區。城中多數建築是在原生土中掏土成牆、成室,街巷也都是這樣挖出來的。城內有大大小小的寺院50多個,可見當時佛教極為盛行。作為防禦性的小城,所有建築沿街都不開設門窗,隻有繞進小巷,才能進入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