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廣陵散》據劉籍《琴議》記載,嵇康是從杜夔的兒子杜猛那裏學得《廣陵散》的。嵇康非常喜愛此曲,經常彈奏它,嵇康也因善彈此曲而聞名一時,以致招來許多人前來求教,但嵇康概不傳授。
又據《太平廣記》三百十七引《靈鬼誌》說:嵇康燈下彈琴,忽有一人長丈餘,著黑衣革帶,熟視之。乃吹火滅之,曰:“恥與魑魅爭光。”嚐行,去路數十裏,有亭名月華。投此亭,由來殺人。中散心中蕭散,了無懼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諸弄,雅聲逸奏,空中稱善。中散撫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雲;“身是故人,幽沒於此,聞君彈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來聽耳。身不幸非理就終,形體殘毀,不宜接見君子。然愛君之琴,要當相見,君勿怪惡之。君可更作數曲。”中散複為撫琴擊節日:“夜已久,何不來也?形骸之間,複何足計?”乃手擊其頭曰:“聞之奏琴,不覺心開神悟,況若暫生。”邀與共論音聲之趣,辭甚清辨,謂中散曰:“君試以琴見與。”乃彈《廣陵散》,便從受之,果悉得。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與中散誓:不得教人。天明語中散:“相遇雖一遇於今夕,可以遠同千載。於此長絕,不能悵然。”公元262年,時年39歲的嵇康因不滿司馬氏的黑暗統治,被司馬氏集團賜死。,臨刑前他泰然自若,從哥哥嵇喜手裏接過他原來那架愛琴,對著學生親友和圍觀的民眾,彈了一曲他最鍾愛的琴曲——《廣陵散》。曲終,無限惋惜地說道:“袁孝尼嚐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觀者聞之痛哭。以後人們往往把再也見不到的美好事物,稱之為“廣陵散”,把它當作“絕響《廣陵散》的各曲段分別為井裏(聶政故鄉)、取韓、亡身、含誌、烈婦、沉名、投劍、峻跡、微行,與聶政刺殺韓相的整個過程大致相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