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案今說2

源遠流長的法家思想

縱觀整個中國曆史,有許多思想流派,它們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有一種學說貫穿了整個封建曆史,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這個學說就是法家。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學方麵做出了卓越貢獻而聞名,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係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在這些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製定各項政策提供了相當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製以及法律體製,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製主體。

法家的痕跡早在春秋時期就有所表現,追溯到春秋時的鄭國相國子產,最著名的莫過於助齊桓公稱霸天下的管仲。

這個子產就是前邊咱們講過的,跟律師的祖師爺鄧析唱反調的那位大叔。

他們的所作所為可謂是後來法家理論的身體力行者,但是說他們是法家的創始者,就一直有些爭議。

雖然子產與管仲從時間上來說更早,但嚴格地說,他們隻是法家思想的萌芽,是思想的先驅,他們的思想學說隻是他們自己初步總結出的經驗,還沒有形成一個大的思想流派,更別說有“法家”這個概念了。

法家真正意義上的創始人是戰國時期魏國的李悝。

李悝,也叫李克,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法學家,曾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編撰《法經》,被史學家公認為法家始祖。

他之所以能成為法家鼻祖,主要緣於他主持的聲勢浩大的變法運動,這場運動將弱小的魏國推上霸主的神壇,拉開了整個戰國波瀾壯闊的時代序幕。

當時的魏國,在變法之前麵臨的局麵,也可以用內外交困來形容。外部環境上,諸侯之間的征戰日烈,外部的軍事壓力日益增大;內部經濟上,魏國本身就是晉國中相對落後的地區,在富庶程度上,魏國不如韓國,在軍力的強悍程度上,魏國又不如趙國。這樣的壓力下,魏國必須采取措施,走變法圖強的道路。而李悝,就是完成這個使命的最合適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