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自知才疏學淺,悟性智慧更是遠不及兩位聖人,想要修煉蘊養浩然氣隻能老老實實的走張良的舊路。
但手不釋卷三年還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而且張良具體握的是哪本書趙佶也弄不明白。
如果弄錯了養不出浩然氣,三年功夫豈不白瞎,思前想後趙佶決定握天書,至於為什麽是天書而不是儒家經典,趙佶是有他的理由的。
天書是道家經典,儒道兩家的理念並無太大衝突,孔子更是曾經師從老子,自己握著道德經也算是效仿先賢。
這樣下來也許會有意外收獲也說不定,浩然劍是一本劍法,裏麵最多的還是劍招。
浩然氣的蘊養方法也隻是提了一嘴,裏麵的劍法精妙非凡,連趙佶這個門外漢也看的出來。
而且浩然劍一入門便是三品,這恰好迎合了趙佶的心思,讓他從零開始勤學苦練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畢竟他也是一國之君有好多國家大事要處理,浩然劍剛好符合趙佶的情況,說不定哪天走運這浩然氣就養出來了。
“天書在手,天下我有。”
趙佶我這天書搖晃著腦袋裝模作樣的來了一句,隨後啞然失笑,這句本該屬於教主的台詞從他嘴裏說出來怎麽也沒有那個霸氣的味道。
公孫勝走了以後趙佶便開始手不釋卷,著手培養浩然之氣。
宮中的人從此便見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趙佶的手中每時每刻都握著一本書卷。
就連上朝也不例外,這樣的情況一連持續了兩三天,浩然氣趙佶是一絲沒感受到,倒是平添了幾分書卷氣。
轉眼又是朝會的日子了,趙佶像往常一樣握著那本天書來到朝堂上,剛接受完眾臣的朝拜坐下。
便感到今天的朝會有些不一般,平日裏吊兒郎當的大臣們今天卻整整齊齊的站成了整齊的兩班。
以蔡王為首的一眾大臣站在左麵,而支持趙佶的大臣們則站在了右麵,兩方人之間涇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