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熱是一種症狀,它不是一種疾病。臨**孩子的呼吸係統疾病發病率很高,所以發熱也是出現率比較高的一個表現。孩子發熱了,家長就很焦慮:“我家孩子發熱了,這可咋辦呢?”
發熱是指機體在致熱源作用下或各種原因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障礙時,體溫升高超出正常範圍,即體溫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體溫波動的上限。臨床工作中,通常將肛溫≥38 ℃或腋溫≥37.5 ℃定義為發熱。
臨**按照體溫高低將發熱分為4類。以腋溫為準,37.5~38.0 ℃為低熱,38.1~38.9 ℃為中度發熱,39.0~40.9 ℃為高熱,≥41.0 ℃為超高熱。
家長們需要知道,孩子的體溫可以因性別、年齡、晝夜和季節變化,以及飲食、哭鬧、氣溫、衣被厚薄等影響,而有一定範圍的波動。體溫稍有升高,並不一定就是生病了。所以不要發現孩子體溫略有變化,就大驚小怪,采取不適當的措施。
在多數情況下,發熱是身體對抗入侵病原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是人體正在發動免疫係統抵抗感染的一個過程,是一種保護性機製。再者,發熱程度與疾病的嚴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但發熱溫度過高或長期發熱可影響機體各種調節功能,從而影響小兒的身體健康。因此,確定病理學發熱以後,應該積極查明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家長要警惕的是,在一些疾病中,可能不會伴隨發熱的症狀。一些機體抵抗力低的孩子,縱使患了嚴重的疾病,也很可能不會發熱。
目前研究顯示,不應將恢複正常體溫作為退熱治療的主要目標。發熱是一種生理機製,對抗感染和病情恢複有益。發熱本身不會導致病情惡化或神經係統損害,降溫治療不能降低發熱性疾病的病死率,使用退熱藥的主要益處是改善患兒的舒適度,從而改善整體臨床狀況。因此家長們要注意,退熱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改善孩子的舒適度,而不是僅關注體溫是否降至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