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質多王朝落幕之際,南亞大陸東海岸的其他國家或部落一樣,正經曆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劇變。
強大的華朝軍隊以一種不可阻擋之勢,連戰連捷,但臨海的眾多小國和部落都納入了華朝的版圖之內。
泰米爾人各部落、耽摩粟底國、潘地亞王國、阿努拉德普勒王國(今斯裏蘭卡島)等等,這些國家都擁有著自己獨特的曆史與文明,或繁榮或強盛。然而,在華軍那幾乎可以稱為降維打擊的軍事力量麵前,一切抵抗似乎都顯得那麽無力。
熱武器與冷兵器之間的巨大代差,就像是現代文明與原始社會的碰撞,讓華軍的每一步推進都如同摧枯拉朽,無人能擋。即便是如百乘王朝這般橫跨東、西海岸,人口多達上千萬、國力雄厚的龐大國家,其東部沿海的繁華都市也逐一淪陷,成為了華朝的領地。
到太平廿五年(218年)的冬末,整個南亞大陸東海岸縱深兩百公裏的區域,已然都成為了華軍的領地。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華軍的旗幟如同片片紅葉,在冬日的寒風中獵獵作響,而那激昂的號角聲,更是穿透雲霄,宣告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天竺大地,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此刻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恐懼。昔日高高在上的各國國王與貴族們,如今卻如坐針氈,夜不能寐,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不確定與恐懼。
華軍的下一個目標會是誰?這個問題如同懸在頭頂的利劍,讓每個人都不寒而栗。
為了尋求一線生機,這些國家的統治者紛紛派遣使者,帶著貴重的禮物與謙卑的姿態,試圖聯係華軍,達成某種形式的和解。他們希望能夠通過談判,至少為自己的國家爭取到一絲喘息的機會,避免徹底滅亡的命運。
然而,華朝征服天竺、一統全球的目標是皇帝張循定下的,不可能因任何人的遊說而改變,這些努力顯得微不足道又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