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廿六年(219年)五月廿三日,華朝南方軍區司令文醜率領著精銳之師,抵達了弗曲薩城外三裏處的關隘。此處乃華朝軍隊從海上登陸後,通往內陸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而西薩特拉普王朝的國王毗濕拔摩,早已在此布下了重兵,整整三十萬大軍將關隘守得密不透風。不僅關隘之上人滿為患,就連關隘兩側的山崖上,也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士兵,仿佛一片黑壓壓的烏雲,籠罩在華軍的頭頂。
毗濕拔摩的如意算盤打得響亮,他妄圖憑借這三十萬重兵,守住這個關隘,將華軍拒之門外,從而保住弗曲薩城。一旦弗曲薩城穩如泰山,他們便可以從後方源源不斷地調集糧草、軍械,支援關隘的防守,以人海戰術為依托,逐漸消耗華軍的武器彈藥,最終迫使華朝退兵。
然而,他忽略了最為關鍵的一點——人,終究是有血有肉、會恐懼會害怕的生物。
等他們真的麵對華軍那如雨點般落下的槍彈大炮時,天竺士兵們哪怕起初憑借著一股子蠻勁和勇氣,可以堅持抵抗,但隨著身邊戰友一個個倒下,血肉橫飛的慘狀會不斷刺激著他們的神經,恐懼和絕望會在他們心中蔓延。
毗濕拔摩雖然派出了督戰隊,試圖以鐵血手段維持軍紀,防止士兵潰逃,但他終究還是低估了華朝炮火的密集程度和威力。
另外,華軍將領文醜更是一位足智多謀的指揮官。他深知,硬碰硬並非上策,於是采取了更為巧妙的戰術。抵達關隘下的第一天,他隻是試探性地向關隘上發射了幾輪炮彈,雖然造成了城牆上數百名天竺士兵的傷亡,但並未發起全麵進攻,而是選擇了休息。
這樣的舉動,讓毗濕拔摩誤以為華軍隻是在進行火力偵察,並未做好全麵攻打的準備。
接下來的幾天裏,文醜更是將“欲擒故縱”的戰術發揮到了極致。每天早上和下午,他都會命令大炮向關隘發射幾輪炮彈,製造出一種華軍即將發起進攻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