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共五十多萬大軍被烏婆篤召集到首都昆漠,士兵們眼神中既有著對戰爭的恐懼,也有著對勝利的渴望。
國王烏婆篤站在高處,望著這片黑壓壓的軍隊,心中湧起了一股莫名的悲壯。他知道,這場戰爭對於康居來說,或許是一場生死存亡的較量。但他也明白,無論如何,他都必須與華軍決一死戰,為了他和康居的尊嚴拚盡全力。
按照烏婆篤的部署,他在首都昆漠城內布置了二十萬步兵,守護著首都城池。城牆上,箭樓林立,滾木礌石準備充足,準備給來犯的華軍以致命的一擊。
剩下的三十萬騎兵,則被烏婆篤布置在了昆漠城的外圍。這些騎兵機動靈活,擅長快速突襲和遊擊戰術。他們的任務是在城外廣闊的草原上,對華軍進行不間斷的騷擾和襲擊,打亂華軍的進攻節奏,消耗其武器彈藥儲備和戰鬥力,為城內的步兵提供有力的支援。
烏婆篤心中雖然對華軍超高的戰鬥力傳聞有所忌憚,但他並不認為華朝那區區三萬人馬,能夠輕易擊敗他精心準備的五十萬大軍。他堅信,憑借著康居勇士們的英勇和智慧,以及他精心布置的戰略計劃,一定能夠抵禦住華軍的進攻,保住他國王的權位。
當然,烏婆篤也並非盲目自信之人。他深知戰爭的無常和殘酷,因此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他並沒有選擇留在城內指揮戰鬥,避免被圍困,而是親自率領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在城外待命。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隨時根據戰場形勢調整戰略部署,二是一旦戰事不利,他能夠迅速逃跑,避免被華軍一網打盡。
他並不是一個愚蠢的統治者,因此他早已做好了打不過華軍就立即逃跑的準備。
然而,烏婆篤的如意算盤卻漏算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他並不知道,華朝除了那支精銳的三萬大軍外,還有坐鎮西域的皇帝張循,這位華朝的統治者不僅擁有超凡的智慧和決斷力,更掌握著探測範圍高達五千公裏的係統外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