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三國:我能趨吉避凶

第178章 海峽兩岸的對峙

時間進入太平卅一年(224年)寒風凜冽的冬季,趙雲統帥的西部軍區與北方軍區聯軍精兵,浩浩****地抵達了黑海海峽之畔。不過,麵對那片波濤洶湧、暗流湧動的海域,趙雲並未輕率地做出渡海的決定。

於是,聯軍在黑海海峽邊暫時按兵不動,靜待進一步的戰略部署與準備,以期在未來的行動中能夠一舉成功,為華朝開拓更加廣闊的疆域。

黑海海峽,這一自然形成的天塹,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分割為南北兩段,北部被後世稱為伊斯坦布爾海峽,南部則名為達達尼爾海峽,而它們之間鑲嵌著碧波**漾的馬爾馬拉海,共同構成了連接亞歐兩大洲的咽喉要道。

對於意圖跨越這片亞歐交界水域的陸軍而言,最理想的渡海路徑無疑就是這兩處海峽——無論是伊斯坦布爾海峽還是達達尼爾海峽。兩處海峽,最寬處約六公裏,最窄處僅一公裏,見證了無數曆史的滄桑巨變。這兩處海峽,不僅是亞歐地理上的分界,更是戰略上的製高點,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回溯曆史長河,這片海峽區域經常上演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篇章。例如,公元前480年的薩拉米斯海戰,波斯帝國與希臘聯軍在此激烈交鋒,最終希臘人以少勝多,捍衛了西方的自由;又如公元前190年的基齊庫斯海戰,羅馬共和國與塞琉古帝國為了爭奪東地中海的霸權,在此展開了決定性的海戰,羅馬的勝利為其日後的帝國霸業奠定了基石。這些戰役,無一不證明了黑海海峽作為亞歐大陸關鍵節點的重要性。

而今,時光流轉至華朝盛世,其雄心勃勃的陸軍欲揮師西進,直指羅馬本土,這條古老的通道再次成為了他們必須跨越的天塹。華朝軍隊若要實現這一宏圖大誌,就必須克服重重困難,穿越這見證了無數榮耀與血淚的黑海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