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國家發出了《勸止農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盲流”這個概念由此產生。
1975年,更明文取消“公民有居住和遷徙自由”的規定。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國家是逆城市化的,典型的就是幹部下放農村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直到改革開放以來,農村轉為承包製,部分農民先行富裕,生產力提高,不再需要那麽多勞動人口,於是剩餘的勞動力便開始進城務工。
而城市各方麵產業發展迅猛,也剛好需要這部分群體。
最先進入城市的,是大量的乞丐,然後是以修皮鞋、木匠、扛活為生的農民工,他們幹著最苦最累的活兒,拿著微薄的收入,為城市發展流血流汗,但在很長一段時間,依舊被視為“盲流”,被歧視和限製,被圍追堵截。
林正軍前世就當過“盲流”,雖然賺了不少錢,但其中的委屈和苦楚不足為外人道也!
好不容易上天給了他這個重生的機會,林正軍是絕對不想吃二茬苦受二茬罪了。
一旦考上大學,他的戶口就能轉到學校所在地,哪怕是集體戶口,那也是城市戶口,多了大學生光環,再做生意賺錢,就多了很多便利。
說白了,林正軍讀大學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方便做生意,屬於曲線救國,隨便考個什麽學校都行。
再說,唐曉芙在京城的老家,屬於知識分子家庭。
一旦恢複名譽,她的親戚們恐怕也不希望唐曉芙嫁給一個比社會閑散人員地位還要低的“盲流”。
這會兒,城市私營商業剛剛恢複,在擇偶上,大家最喜歡國家幹部和國企職工,再其次是集體廠的職工。
至於個體戶,根本不入流,誰都看不起,現在可還沒到“研究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時候呢。
“那好,我們一起考大學!”
唐曉芙握住林正軍的手,立刻變得鬥誌昂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