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秉德向我匯報了,希望你能擔任青年隊長,負責大隊的集體副業這一塊,我非常同意。”
徐治功笑道:“我現在想啊,罐頭廠能不能辦成全大隊的集體廠,你發揚風格,也帶動社員們脫貧致富嘛!”
現在農村改革已經開啟,但還是以集體經濟為主,徐治功一直想樹立兩個集體經濟的標杆,那將是他亮眼的政績。
“我非常理解徐主任的想法,也很想帶動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林正軍笑道:“但你信不信,至少這一次,根本帶不動。”
“為什麽?”徐治功問。
“第一,他們覺得水果罐頭是工業產品,心存畏懼,沒有信心我們能夠做好。”
林正軍道:“第二,據我所知,河灣大隊集體賬上攏共就不到兩千的存款,想幹成這件事,也要貸款。”
“可社員們思想保守,太畏懼風險了,根本不願意負債,哪怕是集體負債。”
徐治功歎了一口氣,滿臉失望地道:“唉,你說的不無道理。”
常言道,人窮誌短,馬瘦毛長,這些年,社員們太窮了,都窮怕了。
沒有積蓄,也就意味著沒有任何風險承受能力可言,沒有試錯的機會。
一旦失敗,哪怕就虧個百十塊錢,他們就要苦幹幾年才能翻身。
所以,大多數人哪怕比牛馬還累,也甘於下地賺工分土裏刨食,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也不會嚐試做買賣,搞家庭或者集體副業。
“當然,可以召開社員大會民主決策,試著和社員們商量商量。”
見徐治功一臉失望,林正軍道:“如果大家認可大隊辦集體合作社,那最好不過。如果大多數社員不同意,那我就帶領一些敢想敢幹的,搞個小範圍的集體合作社,這樣,總可以吧?”
林正軍考慮的是用“集體合作社”的麵子,“股份製公司”的裏子,兄弟們入股拿分紅,把罐頭廠辦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