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太後,草民家中已無親屬,草民孑然一身,幸得陛下不棄,收入帳下。”
孫太後端坐於寶座之上,聽著李承影平靜卻堅定的話語,心中不由得升起憐憫。
她輕輕歎了一口氣,緩緩開口:
“哦,你也是個苦命的孩子。”
孫太後自然清楚,這些日子錦衣衛與東廠已經將李承影的祖宗十八代查了個遍,他的每一點背景都已盡在眼底。
盡管結果出乎眾人意料,但這反而讓人對李承影多了一份認同。
李承影的經曆雖談不上驚世駭俗,卻也別有一番辛酸滋味:
他自幼飽讀詩書,卻並沒有展現出那些所謂的天才兒童應有的驚人之舉。
十五歲時,好不容易才中了秀才,可好景不長,父母接連過世,生活的重擔壓在了年輕的肩上。
自此之後,原本憧憬著能夠通過科舉之路改變命運的美夢,也被殘酷現實無情擊碎。
直到現在二十歲了,連一次參加正式科舉的機會都沒能抓住。
然而,在如此逆境中成長起來的李承影,性格裏多了份難得的老實本分。
更不用提,那位曾在宣武城擔任小旗職務的鄰居老王,幾乎可以說是一路見證著李承影從懵懂少年成長為今日之人的。
在他眼中,這孩子雖說並非什麽豪門出身、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閨閣小姐,但也絕非是那種遊手好閑的社會敗類。
相反地,即便深居簡出,偶爾也會與外界進行必要的接觸交流。
正因為有著這樣一位熟人做背書,再加上其自身表現出來的一貫真誠可信,朝廷上下對於這位年輕臣子的真實身份未曾有過半點懷疑。
而這層信任,也為他今後在這片波瀾詭譎的朝堂之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隻不過,那些飽讀詩書的文官們在得知李承影其實是一位秀才之後,尤其是在了解到他在雙親去世後遵循古禮守孝五年,即便是這次在宣府城外被抓了壯丁,仍然不忘讀書人的身份,便一直暗中施加壓力,竭力阻止朝廷給李承影封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