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針對此奏疏做出了票擬決定:
從今以後每年由浙東鹽運使直接向浙西提供一萬石以較低稅率征收到的食鹽。
這樣的安排雖然不能說完全解決掉了雙方之間所有存在的分歧,但至少可以緩解部分地區居民日常生活中因食鹽花費過高帶來的負擔。
看到這裏,坐在龍椅上的孫太後微微頷首表示認可。
這並不是因為她對內閣所提方案本身有多麽地滿意或支持,而是在她看來,麵對這樣一個幾乎貫穿整個大明國朝近百年的爭議性話題時,能做到目前這般程度已經算是處理得相當公平公正了。
百年紛爭絕非一日兩日可以輕易平息的,內閣能考慮到如此層麵,已屬不易。
隨後她的目光又轉向了另一張紙張之上,那上麵赫然寫著先帝天順帝親筆留下的墨跡:
“春秋之時尚有移民移粟之舉作為緩解糧食緊缺之策,更何況如今我泱泱大國四海為一統,又怎能容忍因地域原因造成內部資源分配不平衡的現象繼續存在呢?”
字裏行間流露出了一種超脫時空局限的眼光及氣魄。
這段批複不僅直截了當地指出了當前爭論的核心所在——即應摒棄地域偏見促進資源合理流動。
同時也用寥寥數語給長達數百載的東西之爭畫上了句號。
接下來她還翻閱了好幾份同樣經過先帝親自批閱後的文件資料,發現無論涉及何種複雜情形,他的處理都恰如其分、妥帖無比。
這一刻,原本緊鎖雙眉正沉浸在深思之中的太後麵容漸漸舒展開來,眼神也不再那麽沉重了。
她扭頭望向在一旁默默不語顯得十分焦慮煩躁的兒子天順帝身上,心中頓覺欣慰之情油然而生。
“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呐。”
她輕聲感歎道,隨即嘴角輕輕勾起笑容。
她發現,如今天順帝身邊伺候的人極少,那些往日圍在他身旁的宮女和宦官們現在都刻意保持了一定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