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山安撫好李秀蘭和小花後,轉身進屋,取了放在桌上的賬本和靠牆的藥簍。
他快步走出家門,沿著鄉間小路向鎮上的濟世堂走去。
到達濟世堂時,劉大夫正坐在診桌旁,一手輕搭在一位病人的手腕上,閉目診脈,另一隻手則撚著胡須,眉頭微皺,似乎在思索著什麽。
病人是一位年過花甲的老者,臉色蠟黃,精神萎靡,不時咳嗽幾聲,顯得十分虛弱。
他身旁站著一位年輕的夥計,正關切地看著老者。
張大山見狀,沒有出聲打擾,輕手輕腳地走到藥櫃旁,將藥簍放下。
他取出新購置的藥材,開始整理歸類。
他將一株株曬幹的藥材,如黃芪、白術、當歸等,按照藥性、功效等一一區分,整齊地擺放在藥櫃的抽屜裏。
同時,他還仔細核對每一味藥材的數量,並在賬本上逐一登記,確保賬目清晰無誤。
忙完這些,劉大夫也為病人診治完畢。
他提筆寫下藥方,遞給年輕夥計,吩咐道:“去,按方抓藥。”
夥計接過藥方,應聲而去。
劉大夫這才注意到張大山,笑著說道:“大山,你來了。”
他起身走到張大山身旁,拿起賬本翻看了一下,
“嗯,記得很清楚,不錯。”
張大山謙虛地笑了笑,“都是劉大夫教導有方。”
他頓了頓,向劉大夫請教道:“劉大夫,我最近在研讀《本草綱目》,對其中一些藥理知識還有些疑問,能否請教您?”
劉大夫欣然應允,
“當然可以,有什麽問題盡管問。”
於是,張大山便將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一一提出,劉大夫則耐心地為他解答。
兩人還就幾個疑難病症的治療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交流彼此的經驗和心得。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窗外的陽光已經漸漸西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