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對工部幾個官員從輕發落。
尚書年紀大了,免除責則送回老家養老。
其他弄虛作假的官員降職罰俸,視情節輕重而定。
空出來一個尚書的位置,如同天上掉餡餅,幾方勢力都準備把自己人推上去。
皇帝料到會如此,一手處理了老尚書,一手推侍郎許明輝坐上尚書寶座,沒給別人任何機會。
事後他和楊策說起自己看中許明輝的理由。
“許明輝是父皇剛登基沒多久中的進士,外放三年在地方上便頗有政績,因任職地連年幹旱,設計出一套打深井取水的法子,讓原本交不起賦稅的窮縣,變成方圓百裏最為富庶的地方。”
“本來許明輝剛上任便能有這樣大的成就,該在地方上一步一步提升,難說不能成為封疆大吏。卻因他出身寒門,在朝中沒有倚仗。”
“三年任期已滿後,太子監祭酒的孫子覬覦他的位置,便動用人脈將他調入工部,明升暗降當了個有品級沒實權的主事。”
“我詳細看過他的履曆,從地方到工部,一直兢兢業業,也不曾參與到那些權力爭鬥之中,才決定重用他。”
楊策覺得皇帝如果真的看好許明輝,眼下還不是重用他的合適時機。
究其原因,皇帝在朝堂上的分量還不夠,重用誰,誰就會成為那些權臣打擊的對象。
但皇帝已經下了旨,並且許明輝也已經上位了,再說喪氣話也沒用。
果然不出楊策所料,許明輝上任後,便是接連受挫。
眼下工程最大的項目就是修箿靜雲山別院,許明輝親自帶著幾個手下勘察,重新製定方案,上報的預算也大為減少,也要十萬左右,比之前少了一大半。
饒是如此,戶部那邊還是咬死了,要銀子沒有,要命……倒是可以調動一部分徭役給工部。
但那些徭役要麽年老體弱,要麽癡傻蠢笨,連沒什麽技術的力氣活都做不好,更別指望繪金畫線、移植花草這些精細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