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生大概織出了1萬多件艾德萊斯,我一直非常喜歡艾德萊斯,古老的印染花紋和傳統的梭織技術,能夠從中獲取喜悅。”葛雲雀到達絲綢工坊的時候,麥麥提敏正在接受從外地過來研學的學生訪談,年過六十的老人留有花白長須,皮膚黝黑發亮,頰邊兩條法令紋繃得很直,表情嚴肅,麵對鏡頭別扭地說著漢語。
但他神色認真,仔仔細細地為眾人講解。
阿勒屯有兩項比較出名的非遺項目,一項是刺繡,另一項就是艾德萊斯綢。
作為艾德萊斯綢傳承人的麥麥提敏從15歲開始跟父親學織艾德萊斯,是他們家族第三代傳人。
眼看訪談一時半會兒結束不了,他的徒弟阿布熱西提在旁邊朝葛雲雀熱情地招了招手,“你先過來吧,師父他現在除了遊客,誰都不愛搭理。”
室內一股清涼的風吹散了葛雲雀臉上曬出的紅雲,她特意放低了腳步從門口過去,沒驚動其他人。
“最近來參觀的遊客很多,我們都變得更忙了。”阿布熱西提說話的時候手也沒閑著,他和另外三個工人在給絲線紮節,地麵上擺放了兩根不鏽鋼的鋼管,將絲線整理成一捆一捆,每一捆絲線上都標注了小黑點,他們四個人分別用黑色塑料袋對絲線進行紮節處理。
離他們不遠處,還有一個高約一米的水泥台子,葛雲雀順著台階走上去,準備從這邊繞過去,“這對於工坊來說是件好事兒,說明有更多人知道艾德萊斯綢了,以後肯定還會有更多遊客過來參觀購買的。”台子上有個凹下去的圓柱體鐵桶,裏邊是當地玉米葉子提煉出來的染料,可以染出橘黃色。
有個工人將整理好的蠶絲線放在六角軸輪上轉動,確保每一寸蠶絲都均勻地浸潤染料。
阿布熱西提聞言,發出一句哀歎,“喔,草原上放牧還得先讓牛羊啃點草皮……”